辛集新农人:点击↑ 辛集枸杞闻名中外,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古人称枸杞为仙人杖,西王母仗,久服轻身明目,益寿延年。许多人用枸杞果泡酒,长饮不断。我国香港、澳门同胞,每逢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佳节,多以辛集"血杞",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辛集咸驴肉
历史:据传在清朝道光年间,辛集市(束鹿县)佃土营村有一家姓田的屠夫,搬至辛集附近的留双营经营咸驴肉。相传田四将其绝活传于儿子田运清、田运祥,二儿子田运祥再传于田秋生,田秋生未有传人。有张古庄郑秋来与晋州绰号“大个子”的帮工学到一些技艺。后仁慈供销社曾聘请“大个子”主灶咸驴肉。因此,仁慈咸驴肉在辛集名噪一时,“段家驴肉”“段记驴肉烧饼”各具特色。还有留双营高老沛、高大民、高建中高建州兄弟、高月己是四代制作售卖的高家咸驴肉,有近百年历史,现在辛集有四家销售点。他们的咸驴肉风味独特,并为辛集人们广泛认可。
做法和吃法:每天下午先把要煮的驴肉放在冷水里浸泡,每小时换一次水,直至水清肉白后放入煮锅,浸煮十分钟左右,再换水加花椒、大料、小茴香三味调料大火烹煮,待肉熟后撤火,用石块儿压好锅盖,然后慢火闷煮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煮熟的咸驴肉捞出,食时顺肉切条,再切成片后即可食用。
特色:选料精全,制作细致,色红味美,软而不烂,香而不腻,鲜而不腥。
营养价值:每克驴肉含蛋白质27克,脂肪的含量低,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驴肉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据本草纲目记载,驴肉性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壮阳、滋阴补肾、利肺作用。
辛集烧鸡
辛集烧鸡,起源于卤煮鸡,已有多年历史。制作卤煮鸡时,将宰杀的白条鸡去除内脏,洗净造型,把两腿盘起,爪入鸡膛,双翅经脖颈由嘴中交叉而出,脖子弯曲,全鸡呈卧体状,造型独特。卤煮汤汁以老汤为佳,加以精盐及茴香、肉桂、良姜、丁香、桂皮、白芷、草果、花椒等十几味中草药闷煮一夜,软熟味美、风味独特。当时辛集镇刘家、新城镇马家、范家庄贾家的卤煮鸡名气较大。50年代初期,刘家第二代传人刘其和的儿子刘吉庆,吸收德州扒鸡先烧(过油前涂抹一层糖色或蜂蜜)后煮的制作方法,结合自己祖传秘方和经验,进行了大胆的技术改造,创制了新一代烧鸡,名噪一时。改革开放后,鹿春楼回民饭店烧鸡技师马玉林继续总结经验,改进配方,创新工艺,加工出的烧鸡以色艳而美、黄中带红、香而不腻、自然脱骨,软而不柴闻名,并于年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商务部优质食品,年还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产品不仅供本地消费,而且大部分远销京、津、石等地。
现在辛集比较有名的烧鸡有回民的清真“马家鸡”,回民的“虎牌鸡”,另外历史悠久,日加工量较大的还有从范家庄赵年户卤煮鸡改造发展而来的范家庄烧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得起的烧鸡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婚宴必配大菜、餐桌常设名菜、家庭聚会名吃、馈赠亲友佳品。
辛集吊炉烧饼
吊炉烧饼为辛集、深泽一带独有面食,据传已有年历史。它与传统的火在下、烧饼在上的烤制方法不同,是火在上,烧饼在下。所用烤炉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体为火罩,有杠杆可以吊起,以石灰岩土粉制成穹炉(圆立)状,顶端开一圆孔,用来观察火候和添放果木柴;中间是烤制铁板和烤锅(类似饼镗,但带有4-5厘米高的沿),铁板原为铸铁,现也有用厚铁板的;下部是放烤锅的铁灶,前面开一方形口。具体制作方法是:将和好的面擀制加油,用手揪成小团,捏成扁平圆形,上面醮精选去皮白芝麻,下面醮少许油;用果木柴先将铁板和烤锅烤热,吊起炉罩,挪开铁板,将捏好的烧饼均匀摆入锅内,盖上铁板,放下火罩,继续加火,同时往最下边的灶堂里放红炭灰,上烤下烘,使上下受热均匀。由于完全是手工制作,成品圆而美观,外焦而脆,内香而酥。吃时从边缝半圆状切开,裹以驴肉、熏猪杂、肉糕等,味道极其鲜美,且快捷方便,经济实惠,实属邑人喜爱之食品。
传统吊炉烧饼原名乞丐烧饼(因为便宜、方便、易保存而适宜贫苦人)。乾隆59年,滹沱河决堤发大水,其中一路由晋州入小章,经东庄里、杜和庄、北里厢、清官店入安平,大水弥漫、酿成大灾。后乾隆帝微服私访,见灾民衣食无着,多以乞丐烧饼充饥。有官员将乞丐烧饼卷肉进贡与乾隆帝品尝后,大为赞赏。因皇帝御口亲尝,此后遂改名为吊炉烧饼。据说此事曾于位于小章村西口的大石碑上有记载,因碑已于四清期间深埋于地下,无可考证。但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吊炉烧饼的历史悠久和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据已传三代的小章孙氏吊炉烧饼店铺反映,每隔一定时间,即有一74岁男子用三轮车拉着96岁父亲到他们那里吃一次,临走说一句:“还是原来那个味呀。”另外,原饺子馆和南智邱王增月的吊炉烧饼也在年被市政府评为辛集市名牌小吃。辛集市区主要街道及仁慈、位伯和旧城都有吊炉烧饼出售且口碑不错。
丸子肉
“要想吃个够,烙饼丸子肉”。一句俗语折射出辛集人对丸子肉的偏爱。丸子肉为辛集传统名吃,据传创制为明末清初,已难确切考证。具体配料为二八肉(八成瘦肉、二成肥肉)、鸡蛋、粉面、食盐、味精适量(有的还加一点葱姜蒜末),调匀搓成丸子下油锅炸至深黄色。带皮五花肉切方加调料煮熟,抹糖色或蜂蜜下油锅,皮烧成深黄,再切成薄片上锅蒸。用鸡和猪骨头配以花椒、大料、小茴香、葱、姜、蒜、酱油、盐等调料熬汤5个小时以上至浅琥珀色高汤。吃时炝锅盛汤入碗,加上丸子、肥肉片,再滴少许香油,加上香菜即可。丸子外焦里嫩、瘦肉不塞牙、肥肉软而不腻,滑爽可口,配以烙饼或其它主食,一碗丸子肉下肚,腹涨胃饱、满口留香。
由于丸子肉深受群众喜爱,所以在辛集一直盛传不衰。计划经济时代,人民饭店、范家庄供销社饭店的丸子肉比较有名。改革开放初期,宴乐园的丸子肉颇具特色。现在,各饭店均能烹制丸子肉,知名度较高的有宴乐园和皮都国际大酒店的丸子肉、赵记丸子肉、吕记烙饼丸子肉、范家庄丸子肉溢芳园蒸碗等。赵记丸子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范家庄供销社食堂职工赵立杰师承温小罐,传至其子赵彦纯,赵彦纯于年打出赵记丸子肉的招牌;吕建中的吕记丸子肉及一抓散油酥饼则从化工厂食堂传承而来。
辛集丸子肉雅俗共赏、老幼皆宜,既是凡夫俗子的美味,又是文人雅士的佳肴,上得宴席,下得小摊,而且常常作为婚宴的压轴主食,许多远来的客人也以能吃上一碗丸子肉为快。有人写诗赞曰:丸子焦香琥珀汤,薄薄肉片请君尝。一张酥饼把人诱,吃罢还留满口香。
辛集酥糖
驰名全国的辛集酥糖源于古代的酥(一说是姜太公尚的后人所创),即将野果榨汁熬糖与各种坚果混合用石杵砸在一起的一种甜食,后经曹操书写“一合酥”而闻名于世。关于曹操“一合酥”的来历,一说是曹操劫皇室供品所得,一说是塞北皮货商人途经辛集(原束鹿县)时定作购买到河南后送与曹操,多为民间传说,已无可考。
现在酥糖的制作方法,公认的说法为清代晚期道光年间,起源于城东12公里外的散思台村,已有近年的历史。酥糖的制作过程,依照物理起酥的原理,精选白芝麻、花生、核桃仁、蜂蜜、黑芝麻等上等原料,经过筛捞、去皮、翻炒、磨料、熬糖、拨糖与面料合糖、折叠、打条、切块、抻糖、拧花等十几道工序,传统手工制作;成品色泽淡黄、形似麻花、酥而不散、脆而不折、香而不腻、且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制成后的酥糖入口即化、不粘牙、不留渣、鲜而透、原汁原味,回味无穷。据考证,酥糖不仅好吃,营养价值高,而且有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润皮肤、黑头发、明耳目、坚筋骨、延年寿等功效,所以多年来一直为广大群众所青睐,成为常备小吃和馈赠亲友之上品。现在生产的酥糖种类繁多,有白芝麻酥、黑芝麻酥、花生酥、不含糖酥、淡咸味酥,散装、袋装、盒装、精装均有。
散思台酥糖早在年就被评为辛集特产,后又被列入辛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评为“环京津食品工业展洽会”特等奖,河北省旅游商品大赛奖,获“河北特产食品”称号,并多次在河北电台、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播放宣传。现辛集散思台酥糖生产厂家和个体户众多,产量较大,品种齐全,比较著名的有“辛集市散思台一合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束鹿酥糖”和被称为尚氏祖传技术的“尚氏酥糖”,二者互有长处,各俱特色。。
(以上内容精选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辛集农村旗舰公众平台:辛集新农人(XJZN)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分享和点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zz/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