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飘飞,彰显生动的语言魅力
寇彦敏
河北省辛集中学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而语言却是作文的面容姿色,也是一个人气质修养的外在体现。辞采华丽且意蕴深刻的语言,往往被认为是才子才女的必备要素。读到这可能很多人动心了,但是也苦恼了,怎样才能做到锦心绣口,妙笔生花呢?那就跟寇老师一起感受生动语言的诗意和魅力吧。(黑龙江伊春市第一中学刘士友)
寇彦敏河北辛集中学语文教师,河北省省级骨干教师,中语会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注意科研工作,主编、参编教辅书籍10余部,在《中学语文园地》《作文成功之路》《语文周报》《考试与招生》等报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诗意飘飞,彰显生动的语言魅力
河北辛集中学寇彦敏
我发现过学生作文簿上一副对联,是这样描述学生们的写作情景的:
上联:苦思苦想苦搜索苦不堪言
下联:抽筋抽骨抽皮肉抽断肝肠
横批:写不出来
还有一首《仿蜀道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构思已立意,动笔何茫然。尔来三千六百日,未与高分沾过边。”
这对于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写作状态,可谓概括得恰到好处。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考场作文,概括起来就是在两个方面展示语文素养:一是才识,二是表达。一般说来,在审准题意,用好材料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高下最引人注目,它是文章是否博得阅卷老师喝彩、提升作文分数的重要因素。翻阅高分作文,无不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和魅力。然而,许多同学却是经常谈“写”色变,无话可说,辞不达意,语言平淡。搜肠刮肚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读起来却觉得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有时就大发感慨: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确实,如果有了深刻的立意,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但缺少靓丽的语言包装,作文也会黯然失色。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有人这样说:“同样的意思,天才说出来和蠢才说出来,韵致就大不相同。”语言的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作文功底的深浅。其实,说某某同学“有文采”,是说他善于从文字库存中采撷闪光的“珍珠”来点缀文章,使文章生动、鲜明、有个性,具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如果文章没有丝毫文采,只有枯燥乏味的说教,谁愿听,谁想看?人们不愿听,懒得看,你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魅力又从何产生?你的文章立意固然没错,但要拿这样的普通文章和ki几十万考生去碰撞,如果没有很好的语言功底,恐怕很难脱颖而出,只会落个“泯然众人”的平庸结果。因此,在高考作文训练中,语言的磨砺与提升始终是很重要的一环。
每次作文阅卷,我也总会发现这个问题:有不少文章,语言平淡直白,或啰嗦空洞,或晦涩难懂。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似乎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作文语言靓起来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有文采”是在语言准确、规范、连贯、得体、通顺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标准。具体说来,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词语生动。二、句式灵活。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四、文句有意蕴。
词语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
“春”,万物蠢动,“秋”,万物凋愁,干渴的舌有了水就是“活”——哪一种语言有你精炼而简约?
“树索索而摇枝”,马得得而驰骋”——哪一种语言有如此逼真的描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哪一种语言能如此说出图画般的美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哪一种语言有你如此动听的旋律?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哪一种语言能一语译透你丰厚的含义?
这是散文诗《中国话》里面的一段话。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的汉语如此之美,令人叹为观止。语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美的。我们写文章时,要善于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词语,做到用词精当,富于变化。
选用准确精当生动的词语,主要靠平时积累。确实是这样,文辞不足则意不能达。章句终究是由一个个词语元素构成,没有丰富的言辞,言语便落入俗套而枯干生涩。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说过:“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停当,就需要几千吨的语言矿藏。”如果肚里空空如也,下笔时怎么能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即使搜肠刮肚,拼凑成文,读起来也定会索然寡味,倒人胃口。再巧的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如果有意识地多存储些词语,作文时就容易用词生动。
其次,要靠推敲锤炼——就是对意义相近的若干词语进行分寸上的比较和挑选,仔细斟酌,甚至是反复推敲。美酒总是要经过长时间的酿造才有独特的芳醇,作文的语言也要经过反复锤炼才会有无穷的魅力。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可通过多多品味名作佳句来寻找锤炼语言的金钥匙,然后在作文中练习运用。如一篇以“挫折”为话题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话: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一咏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宁静;李白不愿跻身黑暗官场,一唱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不羁;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一叹就成“苦心人,天不负”的壮志豪情。
作者用“一咏便是”“一唱则有”“一叹就成”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和“闲适宁静”“豪放不羁”“壮志豪情”三个表现人物性格的词,避开了语言的重复,也贴紧了人物特征,使得语言错落有致,生动优美。
句式灵活——间关莺语花底滑
所谓“句式灵活”,是指作者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文采飞扬,文气流畅。句式呈多样性,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在文气的驱遣下,如行云流水,自然生成,既摇曳多姿,又琅琅上口。如整句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巧用口语,文章显活泼之趣;妙用文言,文章有古雅之风。如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段话就是长短相间,骈散结合,不仅表现了作者思维的灵活,也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的高超能力,使得文章有一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句式的选择和调整要服从表达的需要,不能为灵活而灵活。一般而言,客观描写景物,烘托气氛,可用常式句型;若抒发胸中积愤,或强调语意重点,可用变式句型,这都取决于表达目的和表达的需要。比如要批评一个将军的无能可说他“屡战屡败”,要赞扬一个人的顽强精神可说他“屡败屡战”。汉语就是这么奇妙!
事实上,同一个意思,表达方式、语气语调的不同都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如短句比长句感情激越而恳切,反问句比陈述句更有气势,排比句与对偶句的使用能增强说服力。下面我们看国际大专辩论会“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一场中反方二辩的慷慨陈词:
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我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上了驸马爷的陈世美不可不谓是个英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难道不是一个穷秀才梦寐以求的成功吗?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也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他不是成功地在一天内就占领了丹麦,40天就打败了法国吗?而至于南宋的秦桧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世英雄,他成功地当上了宰相,成功地除掉了岳飞,更是成功地出卖了国家。但是我想请问对方同学,你们真的认为这些人是英雄吗?
第二,从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荆轲不再是英雄,因为他舍身入秦的两大目标——刺杀嬴政和逼秦议和均以失败告终;布鲁诺也不再是英雄,因为他既未能说服当时的民众相信日心说,也没能逃脱宗教裁判所的追捕;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之后就更称不上一个英雄了,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失败,护法运动还是失败,总理遗嘱不是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吗?但是我还要请问对方同学,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的,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那么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金戈铁马十年鏖战,难道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是英雄,失败的特洛伊军主将赫克托尔就不是英雄吗?那么楚汉相争逐鹿中原,难道开创了大汉王朝的刘邦是英雄,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就不是英雄吗?魏蜀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难道仅仅因为最后三家归晋,就只有司马氏才是真英雄吗?那后人又何来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呢?可见,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分明是英雄相惜棋逢对手,偏偏也要分出个成王败寇。这样的标准可取不可取,在座各位自有公论。
这是一段洋溢着激情,凝聚着意气的论辩,它运用长短结合、整散并举的句子,写出了气势,使得文气充盈,文脉酣畅。既合乎情理,有说服人的力量,又饱含感情,能感染听众。它列例开阔,旁征博引,排山倒海,一泻千里,振振有词,却不咄咄逼人;激情澎湃,却不失分寸,不乱章法,使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有一种动人的力量,让人感觉痛快淋漓,击节称道,明显高人一筹。
善用修辞——轻拢慢捻抹复挑
善用修辞是使文章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会给文章带来亮色。如果文章是一条小河,修辞便是这条河上的层层涟漪;如果文章是一棵绿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花朵;如果文章是深邃的蓝天,修辞就是蓝天上的片片白云;如果文章是澎湃的大海,修辞就是大海里的朵朵浪花。如果你在作文中成功地嵌入一些精美的修辞语段,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富,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
(1)比喻。精妙的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清晰,清瘦变得丰满,直露变得含蓄,使语言表达文采斐然,进入驾轻就熟、应变自如的境地。如: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2)排比。排比句用于叙述,具体形象;用于抒情,淋漓尽致;用于说理,理直气壮。它结构整齐,层次鲜明,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有气势,写作空间更广阔。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乐,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3)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有意识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如:
牵挂是一种美,却也是一份辛劳。天地间担起这份辛劳的,都是心中充满着爱的人。父母牵挂远方的游子,新婚的军嫂牵挂戍边的丈夫,学业有成的弟子牵挂白发苍苍的老师,德高望重的将军牵挂未曾脱贫的老区乡亲。牵挂是流沙河笔下那夜夜歌唱的蟋蟀,牵挂是余光中心中那等待起航的客船,牵挂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询问,牵挂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的凝望,牵挂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书,牵挂是那声共婵娟的祝福。牵挂是连接亲情的纽带,牵挂是沟通友情的桥梁,牵挂是贯穿爱情的红线,牵挂是人间至爱的升华。
(4)引用。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言警句、人物典故,是提升文章内蕴和语言文学性的有效途径,能收到言简意丰、增添文采的效果。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地把久经岁月磨炼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诗文名句镶嵌在作文中,定能增加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文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有诗的青春,美化了心中的风景。曾随一袭白衣、傲岸清高的谪仙人,观飞瀑直泻,银河倒挂,笑看风起云涌;曾随风流倜傥、豪放不羁的东坡居士看赤壁风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任千堆雪在心头澎湃;曾看明丽的南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曾看壮阔的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曾看神秘的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曾看月下春江,月下赤壁,月下康桥……有诗的青春,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有诗的青春,七彩斑斓,风景无限!
有诗的青春,演绎了多彩的人生。真善美在诗中升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鸣唱着古代人古朴纯洁的爱恋;代父从军的红装,英姿飒爽,跨关山,赴平原,让人相信天下的女子原来也可以是天下英雄;相思的两只钗头凤相向和鸣,原来,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背后,也有一世的柔情;原来啊,石壕吏中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有诗的青春,我洞察社会,磨砺思想,我懂得了爱。
文句有意蕴——唯见江心秋月白
杨振声在《书房的窗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作文也是一样。平淡之作,常常读了前面就知道后面,稍露端倪,便见结局;作者唯恐读者弄不清楚,就不留余地,和盘托出,把什么话都说尽,这类文章,读之不假思索,给人的印象,大抵只能是索然无味。太浮露,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就剥夺了读者作“不尽之远想”的权利。艺术的妙绝,常在其委婉含蓄。它要求作者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深沉细腻,运用各种旁敲侧击、寓意双关的笔法,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
什么样的语言才算得上“有意蕴”?具体说来,即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发人深省,给人教益。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篇中有余意,句中有余味,能使人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这类文章是最受阅卷者青睐的。
下边仅是几组题目修改的例子,你仔细比较一下,后者是不是比前者有意蕴了呢?
《旧事重提》→《朝花夕拾》
《说高考》→《爱与恨》《道是无晴却有晴》
《溺爱》→《有一种爱叫伤害》
《敢于模仿》→《可爱的东施》
《谈助人为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我们再看台湾著名作家陈启祐的一篇小说——《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上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路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这篇微型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恋人樱子为“我”寄信,但在横穿马路时,不幸遭遇车祸。小说截取的仅是樱子穿马路而遇难的一个片断:春日,雨中,一对恋人在骑楼下躲雨,男主人公要将信投到街对面的邮筒里,因只有一把伞,女友樱子便帮他去寄,可她刚走到马路中间却……。而在那封信中男青年告诉他的母亲:下个月要和樱子结婚。
小说所写的事件很简单,但所表达的感情却是很复杂的。作者以追述与象征的手法再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一种痛楚——心爱的人在自己的眼前如蝴蝶般地飞离,驶向遥远的天国……一个悲痛、眷念与痛惜的故事,在陈启祐的笔端竟产生出一种神奇的浪漫色彩,字里行间充溢着真挚深沉的情愫。
渲染手法的运用在这篇小说中非常成功,作者用凄清的景物结合心理描写,创造出悲怆哀痛的气氛,感人至深。文中反复写到雨,写到湿冷的路面,环境是凄凉的。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一场惨痛的悲剧发生。作者运用比喻、烘托的手法,委婉地暗示出令人伤痛的事件,给人的印象远远超过那些对刺眼的血迹和号啕哭声的描写。风衣、伞、信,这些跟不幸事件紧密相关的物件,文中一再出现,写物也是写人,它引起人的深切思念。至大的哀痛而没有悲切的言辞,如秋日的溪水潺潺地哭诉内心的悲哀,表现至情更深切。“至情言语即无声”,这就是渲染的艺术效果。樱子化作了美丽的蝶,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不大的雨“竟是一生一世中最后的一场雨”……斯情斯景,怎不令忧者伤、令伤者痛?
作品很讲究出人意料的结尾艺术,给读者一种余味无穷、余音袅袅的感受。让我们再看一下小说的结尾: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为什么要特意点一笔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所寄信的内容呢?为什么不让樱子在寄信时知道这个情况呢?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就是为了加强作品主题的悲剧性,加深“我”的自责和悲痛的程度,平平淡淡却能震撼着人的灵魂深处。
蝶儿象征着爱情,永远的蝴蝶即是永恒之爱!
泪是伤痛,雨是灾难,雨和泪是刻骨铭心的痛!
总之,语言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鲜活的语言需靠平时不断的积累和砥砺。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勤搜集,善思考,孜孜以求地构建自己的语言网络,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或引用诗文熟语,使文章语言雅起来;或多用修辞,使文章语言美起来;或多用富有哲理的语言,使文章语言变得有深度。我们可以多揣摩大家之作,优秀例文,借鉴它,吸收它,运用它,写出文采飞扬的华章。
词句漂亮,行文华丽,固然是有“文采”,但更多的情况下,“有文采”指内含的一种韵味,一种气派,一种光泽,它以自然流露为上。文采的光华主要体现为一种思想美。我们说的文采闪光,并非一定是华词丽句,而是能根据文体特点,最能传情达意的个性语言。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谐,是一种高境界。质朴自然、生动传神、典雅蕴藉、铺排工整、幽默机智等,这些语言都是闪光的,不要因为刻意追求华丽而丢掉了和谐,弄巧成拙。我们提倡文章有文采与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对形式主义文风并不矛盾。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的语言具有天然的美、纯真的美。孙犁的《荷花淀》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但作者的语言却非常的质朴、清新,很值得我们品味、学习。在练习写作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思想内涵。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诗意与美感,充斥大量的貌似形象的描写,这样只能使文章显得空泛,不切实际,作文的语言当然要“美”,但为了美而美,光想着展示文采,写得隐约朦胧、云遮雾罩当然是不行的。我们不要故意雕琢、生造词语,更不要装腔作势,空话、套话连篇。文章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或表达手段,也就是说,如果把写作单纯看作一种技术性操作,那么文章就会成为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徒有漂亮外衣却没有一点思想内涵的“语言七巧板”。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zz/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