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雄安新区、保定莲池区、衡水冀州区、邯郸肥乡区、辛集市等被确定为河北省婚俗改革实验区,要求通过3年实验,有效遏制实验区内的天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婚俗陋习与不良风气。高额彩礼可以说是中国婚俗最大的社会痛点,甚至还出现了地方越穷、彩礼越高的反常现象。当婚姻为金钱所绑架,一路上涨的天价彩礼,已成为阻止青年结婚的拦路虎,甚至酿成很多因彩礼终止爱情的悲剧。年,河南汤阴县就发生了一新郎因天价彩礼在婚夜锤杀新娘的惨剧。如今的年轻人,对于结婚的话题喜欢避而不谈,谈“礼”色变,因为高企的彩礼确实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不能承受之“重”。据说江西某地方银行还曾针对此痛点,创新推出“彩礼贷”,把婚姻的本质鞭笞得面目全非,也触痛了很多人的内心。一、天价彩礼为何在中国盛行说起彩礼,并非现代产物,而是自古有之,上古时期“伏羲制娶嫁,以俪皮为礼”,鹿皮便是最原始的彩礼。而将彩礼上升到“礼”的层面,则源于周朝,而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号其实就源于“周礼”。婚姻大事,岂可儿戏,尤其对于封建社会的古人而言,明媒正娶的婚姻一生只有一次。《仪礼》记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指的便是如今的彩礼,所以说彩礼是我国古代的六礼之一。在结婚前,古人也会下一笔见面礼,最常见的就是大雁,据说大雁一生只配偶一次,失去配偶,终生不再成双,这样“从一而终”的象征意义其实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深情。当然,古人也并非送一只大雁就能娶到老婆,因为古代的婚姻分六步走,程序虽繁琐但投入并不大,因为那时更看重婚礼的内在而非钱财,所以不同阶层送的东西不尽相同。比如普通人家,在送大雁的基础上,可以再送一些彩色丝绸;即便是天子与诸侯,也只是送一些符合身价的礼器,《士昏礼》记载:“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意思是凡嫁女娶媳妇,以彩色丝帛为聘礼,彩丝不得超过五两,士大夫另加一个鹿皮为彩礼,天子另加上车马与玉圭,诸侯加上玉璋。由此可见,当时的结婚成本确实很低,因为重心意而轻轻财。当然在后期经济发达的唐宋时期,有的人家彩礼确实也不少,但主要局限在达官贵人与大户人家,普通百姓并未被熏染,因为古人的礼金不在多,而在图个吉利,回礼则一般为女性亲手针织或制作的物品。所以,古代的订婚仪式其实真的很有爱,没有攀比炫耀、没有虚头巴脑,更多的是两情相悦。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却变得世俗了,但很多地方把彩礼的“本源”丢弃,偷换概念并将其转变为攀比的工具,由此在“内卷化”的大氛围下,各地彩礼节节高升、不断突破新高。如果深究天价彩礼背后的真因,可能主要有两大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目前我国单一的“男娶女嫁”的婚居模式,导致有些父母认为生女孩“不合算”,女方家庭希望通过彩礼以寻求补偿;第二个因素是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衡,前段时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万人,女性万人,理论上中国的男光棍数量接近万,男多女少,致使男性婚姻挤压,男方为了成家只好允诺高价彩礼。但回头想想古人,想想老祖宗对于“礼”的初始定义,“天价彩礼”彻底违背了“礼”的初衷,是对“礼”的最大讽刺!二、天价彩礼带来的社会问题由腾讯新闻与谷雨数据发起的《年国人彩礼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婚姻收过彩礼。一份“中国彩礼金地图”上显示,浙江以超过18万元的平均值在全国高居第一,远超全国平均值6.9万元;除了彩礼,还有超过七成送了首饰,号称“三金四银”;近四成还叠加送房送车,并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一动不动”。殊不知,这“一动不动”要耗尽几代人一辈子的积蓄啊!都说结婚谈钱俗气,但真正能脱俗的婚姻没几个,但“天价”婚姻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新婚夫妇双方,其给社会带来的深层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就在前不久,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生育率低成为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zz/1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