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字组似,一字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宁化县人,故人称“伊汀州”。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曾知惠州、扬州等府,有政声。擅长书、画、篆刻、诗文。有《留春草堂集》。
▼伊秉绶《隶书“政成心逸”五言联》
▼伊秉绶《行书临虞世南帖》轴
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伊秉绶的隶书占有突出的地位。康有为认为他“集分书之成”,还将他同邓石如并提,认为是清代碑学的两个开山鼻祖。
▼伊秉绶《隶书“咏风觞月”五言联》
▼伊秉绶《行书蔷薇花诗轴》纸本行书
伊秉绶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显得方严整肃,有较强的装饰意趣;它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而带有某些汉隶碑额、汉印缪篆,或带有缪篆笔意的某些碑刻,如《戚伯著》、《校官碑》,甚至《三公山》的一些特点。其笔力雄健、中画沉实、挺拔浑厚似又熔铸了《衡方》、《郙阁》、《张迁》、《礼器》等碑的优点。他的隶字,方严而不板刻,凝重而有韵致,清雅古朴,格调很高。他的字能够写得很大,而且越大越佳,尤其是他的楹联,排奡横空,悬挂起来,异常壮观,使人感到心胸开阔。
▼伊秉绶《隶书“为文论诗”五言联》
▼伊秉绶《行书张咏寄传逸人诗轴》
他书法的成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他嘉庆三年写的隶书“志于道,时乃功”、乾隆五十七年临写的《兰亭序》和一些小草书来看,嘉庆三年以前虽已有一些新的意向(特别在行书方面),但基本上还属于模仿前人阶段;嘉庆四年到七年(—),即他出任惠州知府和被罢官期间,书作不多①,政治上的坎坷,使他阅世渐深,但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在书法上摸索出自己的道路,这是他书法上的变革时期。嘉庆八年以后,他的书法开始成熟。②此期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嘉庆八年到十二年(—)可算第一阶段,这时形成了他那严整、雄拔的独特风格,取得了初步成就;十二年秋,他的父亲逝世,居丧三年,例无书作(但根据风格看,某些不署时间的作品可能为此时所书);从嘉庆十六年到二十年(—)他逝世为止,是他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辉煌的阶段。这时他的书艺已经炉火纯青,创作出许多有很高美学价值的作品,使他进入了书法大家行列。
▼伊秉绶《隶书“琴尊词翰”五言联》纸本隶书
▼伊秉绶《行书节录严可均铁桥漫稿句轴》
他成熟期两个阶段的作品风格有所不同,就是同一阶段,也有不同面貌。嘉庆十二年以前的作品,字势凝重,有一字千钧之感,但凝重中有些粗犷味道,以方整、匀称见长,如“定武兰亭”、“茹古居”(均嘉庆十二年书)。嘉庆十六年以后的作品,字形更加洗练,笔画更加挺拔,内涵更加充实和丰富。原来方整的一路更加端严整肃,如《散邑盘铭》、《遂性草堂》(均嘉庆二十年书);有的又表现出高雅、潇洒的意趣,如楹联“清诗宗韦柳,嘉酒集欧梅”(嘉庆十九年书),其中“欧”字下面的两个“口”字,都写得形似圆圈,“梅”字的两点亦呈圆形,“集”字、“宗”字的下面两点都短而外撇,“韦”字横笔略呈弧形,使得方中有圆,直中有曲,为整个严整的结构带来活跃的气氛,做到了动与静的协调,严肃与活泼的统一。其后一阶段的书中还有一种看来落笔随便,似乎毫不经意,但规矩自在,显得简淡自然,甚至有点恣肆的作品,这是他得心应手、书艺高度纯熟的表现。
▼伊秉绶《隶书“礼乐文章”五言联》
▼伊秉绶《临张迁碑轴》
“遥接汉隶真传”、“如汉魏人旧迹”,这是前人对其隶书最常见的评语。他曾经对古代篆隶下过很深工夫,如《衡方碑》就曾临写过百遍之多(见《留春草堂诗抄》“题衡方碑阴同覃溪先生寄桂未谷大令”),他的确创作了可以同古代优秀碑刻媲美的杰出作品,但他的字又不是完全拟古,而是有自己的创造,富有新意的。他的字个性十分鲜明,将他的字同任何汉隶(包括同时代人的隶字)放在一起亦能一眼分辨出来,绝无雷同之感。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又说他“拙”诚有之,“古”则未能,或“虽未入古,正复绝俗”。(未完待续)
“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默庵集锦》),说明他反对甜媚的书风。根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记载,他“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但他也不是一味追求老辣,“枯木逢春原自好,何如修竹不知冬”,同样是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老到中充满生机,严整里具有韵致,远看气势惊人,近视又十分耐人寻味,这些都是他书法的优点,也是他美学思想的体现。
▼《隶书“万卷十年”七言联》洒金笺隶书
▼《隶书“毋自欺斋”横额》
伊秉绶的行楷成熟比隶书早,但成就和影响不如隶书。一般认为,其行楷结体像明代李西涯;行距甚阔,似又有杨凝式、林和靖遗风。实际上他吸收是极其广博的,从王羲之到董其昌无不临写,而于颜书所得尤多,他还将篆隶笔法用于行楷,陶铸千古而自成家数。观其用笔,方圆并施,平画方折,造成险势,牵丝悬针,虽细如毫发,而无纤弱之感,其使转之处,屈曲盘绕,天真自然,没有修饰痕迹,所以何绍基曾用“悬崖溜雨驰荒藓”来形容他所造成的意境。但有些字如“满堂豪翰酒千钟”(嘉庆十六年书)又姿态百出,如金菊怒放,使人应接不暇,表现出热闹情趣。
▼《隶书“沽酒诵诗”七言联》纸本隶书
▼《隶书“柘庵”横额》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转述,伊秉绶执笔用龙睛,不用凤眼,以求指死画活。观其书作,平画质直,转折生拗,确运臂、运肘时多,运腕很少。他书法的结体和笔法的某些独特之处,当与此有关。
▼《临衡方碑》
▼《隶书“千章百研之斋”横额》
伊秉绶不仅用笔有其特点,也善用墨。除浓墨外,也喜用淡墨,或浓淡相间、枯润互映,墨色非常丰富。而且做到了笔能摄墨,笔实墨沉,墨游离于笔外的情况是很少的。
▼《临汉张迁碑立轴》
▼《隶书题王冕梅花记》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与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分不开。伊秉绶出生在一个位至九卿的“书香”家庭(父亲伊朝栋是乾隆朝光禄寺卿),从小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曾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家刘石庵为师,学习笔法。再加上他个人的刻苦努力,为以后的书法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还喜欢绘画、治印,并有诗集传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他的书法格调高雅、不同凡响。他是主张“才华挥洒实本性灵,风月流连胥关忠爱”的,那为人正直,同情群众疾苦,以及言行谨慎,既富风雅又讲究经世致用的精神,与其书法的严正、刚健而又神韵盎然的风格的形成似不无关联。这或许就是常说的书如其人吧。
▼《行书喜雀诗轴》
▼《隶书“江山冰雪”五言联》
伊秉绶生活的乾嘉时代,金石考据之学盛行,出土金石碑版日多,旧有秦汉六朝以来碑刻也受到格外重视。这些碑刻除用以考经证史之外,其书法艺术的美也被进一步阐发。在这种形势下,伊秉绶的朋友阮元、包世臣先后提倡北碑,同帖学对立,为书法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再加伊秉绶的许多朋友和老师如刘石庵、翁方纲、桂未谷、黄小松、孙星衍等都是金石名家和书法高手,他所生活和工作过的北京、惠州,尤其是晚年所在的扬州,正是具有革新精神的书画家荟萃之地,营造了他接受书法新潮的有利环境。他自己还曾亲自参加过金石小学方面的某些工作,如帮助桂未谷编选《缪篆分韵》并亲手书写付梓。从他“老去渐成金石癖”、“暮来缪篆笔愈精”,以及他谦虚地称自己“本昧六八法,两谢南北派”等诗句来看,他是深深地融入了这个艺术潮流之中。他所以能够解决提上日程的新课题,使他的书法具有浓厚的“金石气”,并对碑学作出一定贡献,这绝不是偶然的。
▼《隶书临西狭颂轴》
▼《临裴岑纪功碑》
注释
①伊秉绶之子伊念曾在伊秉绶嘉庆八年所写小隶书上跋曰:“先严官京师时,王文瑞、纪文达两相国常以进御文命书小隶。上甚嘉许。中年以后出守粤东,遂不多作。”(见《默庵集锦》)乾隆所欣赏的隶书其风格可以想见。
②伊秉绶自己对其嘉庆三年以前所作之书,多次表示不满(“愧旧书之拙”)。嘉庆九年开始,在其作品上出现“人书俱老”的印章,说明了他对自己书法发展过程的估价,这同我们见到的他的书迹情况是一致的。
王玉池(.9—)别名署月,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现为辛集市),著名书法理论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美术史论》副主编、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书法部分副主编。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xw/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