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燕赵儿女栗战书任中共十九大政治局常委,笔者特组织了这篇专稿。
四十八年前的年冬天,一个天真烂漫、单纯而热情的青年学生走出学校,回到了西柏坡附近的平山县杜家庄,他呼唤着人世间的善良、真诚和温暖———太行山深处的家乡一下子接纳了这位来自古月中学的知识青年,之后他开始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就是年仅17岁的中学生栗战书。
四十八年后的今天,一批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到西柏坡参观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栗战书他们这批回乡知青是如何迈开人生第一步的?他在基层县乡村度过了怎样青春?他的青春理想是如何形成的?有那些故事?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何现实的指导意义?
红色文化专家王聚英认为:作为一个在河北基层工作了二十年的干部,栗战书从农村基层干起,先后当过农民、大队会计、生产队长、机关干部,一直到县委书记。他把生命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河北那片土地上;而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杰出代表,河北绝对是他事业起步、实现个人理想的处女地……我相信,这里曾经有他彷徨困惑的沧桑岁月,也是他们个人青春理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产生了早期的理想和对世界最初的幻想,当年一个小小的人生目标实现的瞬间,一个艰苦奋斗实干创业的梦想便已穿越生命的时空,义无反顾地开始飞翔了……
近日,笔者来到河北冀中,沿着栗战书当年的“青春工作路线”,重上太行山、平山县、西柏坡、山西盂县,走进石家庄、无极县,遍访老乡、老干部、老工人、老知青,人们充满感情地讲述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我们发现栗战书在冀中“不寻常的二十年、非同一般的二十年”,同样是河北冀中人民一直珍藏在心中的一段难忘岁月。人们钩沉起的不仅仅是一段过去往事的记忆,他们更称赞的是那个年代青年的一种艰苦奋斗精神,珍视的是一种青年干部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情感,记下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更是一个理想青年的青春向往。熟悉的场景,亲切的话语。又让当地干部群众想起当年那个回乡知青、青年干部——栗战书。
在中国华北的冀中平原,有一座历史上著名的英雄城市——石家庄。石家庄地处京畿重地,西倚太行,东眺渤海,北接京津,南通中原,历史上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他是千年古郡,百年城市,四十余年省会。在石家庄西北方向90公里之遥,就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现在早已名扬华夏。西柏坡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和进京“赶考”的出发地。石家庄还是全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石家庄战役,曾被朱德总司令誉为“解放大城市之创例”。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华北人民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人民日报》在这里创刊,中国人民银行在此创建,第一套人民币在这里诞生,解放区第一座红色水电站----沕沕水发电站在这里兴建。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西柏坡成为石家庄乃至河北最靓丽的名片。同时,巍巍太行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屏障,这里有百团大战指挥所旧址。为人们所称颂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平山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创作者曹火星等等都出自石家庄、平山这片热土,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也在石家庄战斗生活过。
革命圣地西柏坡
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这里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者、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文艺家灿若群星……任余晖舒卷,暮雨奏乐,阅尽世间沧桑。五十年代,栗战书就出生在革命圣地西柏坡附近的一个红色革命家庭。
一、艰苦朴素的家风
年8月,栗战书出生在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一个革命家庭,家里给他起的名字叫栗战书。“战书”这个名字里,隐藏着的不仅是一段家史,也是一种对叔父栗政通的怀念。
栗战书的祖父弟兄四人,其中祖父栗再温在北京上大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回到家乡,成为当地百姓公认的“大共产党”。解放后,栗再温职位曾至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不过,对栗战书的人生产生直接影响的除了爷爷,父母,还有叔叔栗政通。
栗政通生于年,年入伍,追随王震将军参加了抗日战争,亲历了百团大战以及后来的保卫延安的战斗。年,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之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营长在陕西眉县壮烈牺牲,年仅26岁。出版于年6月的《人民军队》报刊登这样的通讯:“年6月12日,噩耗传来,毛主席的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栗政通营长于陕西眉县马家山战斗中光荣牺牲了!……为完成任务,栗营长不顾一切带领三连冲上山去,不幸腹部连中数弹,与人民永别了……”
就在战书出生的前半年,其为营长的叔叔栗政通牺牲于陕西眉县战场。在其叔叔牺牲的前几天,家中接到他“一封战地家书”,并附北面有题词的唯一一张照片:“这是我寸心的表白: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战书父亲硬是步行四个多月,用牲口将弟弟的尸体运回家乡。为纪念弟弟,战书父亲以弟弟最后一封“战地家书”为儿子命名。表达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栗战书的父亲栗政修,年入党,曾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村支部委员,经常受栗再温等人派遣传递情报、散发传单、站岗放哨等,为党的事业和抗日救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当父辈和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家中只留下他一个男劳力,其余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时,他以自己的勤劳、善良和坚韧,毅然肩负起耕种农田和管理家务的重担,为这个拥有几十口人,先后走出多位高级干部和多位县团级干部、专家、教授等各方面人才的大家庭,默默无闻奉献了一生,是栗氏革命大家庭的好后勤、好管家。栗战书的同学齐梅鹿说,栗政修常教导战书,让他吃亏让人。对他说:“吃亏是福,让人是德”。
祖辈、父辈们的事迹深深影响教育着他,使他从小就对党产生了真挚浓烈的感情,对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无限景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那里的沟沟岭岭、一草一木和勤劳善良的人民,更热爱自己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革命大家庭。因此,他总有许多感情要抒发,总有许多心里话要倾诉。这或许就是他作文写得好的“秘密”;或许也正是由此,他的心底开始萌发一缕缕诗思,为他后来爱上古体诗词创作埋下了“伏笔”。
父母对他家教的严格,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他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受家风熏陶,栗战书自幼上进,憧憬能像先辈一样做一番事业。
受革命大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栗战书自幼勤劳善良、聪敏上进。在杜家庄读小学时,成绩就很优异。后来,他考到古月中学读书,他一上中学,就被选为53班学习委员,他曾写过一首诗:“同学选我当干部,我的心里犯嘀咕。难得同学寄厚望,又怕学习误功夫”。此诗齐梅鹿同学记忆犹新。
读初中时,他写的多篇作文成为学校范文。其中有一篇是《母爱的灯光》,结尾的话让同学王素闻至今难忘:“……每当周末踏上回家路,我会深深想起:杜家庄南沟是我的家乡,家乡里总会有亲人热情的目光。在那家乡路的尽头,是一条泥土的街巷,那里有母亲为我点亮的灯光,母爱的光芒,照亮我回家的路,也照亮我前进的路,给人以力量,激励着我走向远方……”。
由于在学校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被吸收入团,在保存他的入团档案中,介绍人王素闻在他的鉴定评语栏里写道:“该同学热情大方、淳朴善良、艰苦朴素、成绩优异,勤俭节约、阳光向上……因此,我志愿介绍他加入中国共青团”这是一个初中学生获得的最珍贵的奖励。应该说,人生的梦想从这第一份鼓励开始,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深信,入团评语鉴定开头的那“十几个字”的评价,成为他日后精神与心性的永远牵引。
据栗战书的同学齐梅鹿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三月是天桂山的庙会。届时,上山看“白毛女”洞、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栗家门前是人们必经之路。每年这个时候战书的曾祖母便和家人在门前支一口大锅,搭起席棚,给过路香客免费供应茶水。有的还管饭。在家庭的熏陶影响下,栗战书从小就知道关爱他人,为人民服务。
上世纪60年代,齐梅鹿与战书同在平山古月中学读书。同为班干部。那时学校条件非常简陋,每天千余名同学都在操场露天吃饭。一个班一筲菜汤,一筐窝头。13、4岁的少年,一开饭一拥而上,枪勺子捞稠菜。战书总是站立一旁,等同学们“捞光抢完”,再下勺子舀汤喝。
年初秋,邢台发生大地震,波及冀中的古月中学。学生们在操场搭席棚居住。秋雨绵绵,寒凉袭人。战书让同学睡里边,他却把头睡在门口,稍一有风,雨水便浸湿其被窝。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他和同学们保护了学校一大批教师和干部。
年4月,中央发出中共中央提出毕业生分配,实行“四个面向”方针以后,各地陆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年秋天,栗战书他们开始办理毕业手续,准备毕业回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二、回乡知识青年
年秋,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形成上山下乡运动高潮。这年初冬,年仅17岁的栗战书从河北省平山县古月中学毕业,他兴致勃勃地离开了学校,回到了平山县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小村的名字叫杜家庄。这是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这个小村东北边不远有岗南水库,隔滹沱河与西柏坡相望,这里西邻天桂山“白毛仙姑”洞。栗战书从此开始了他的知青岁月。
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村
记者齐梅鹿当年笔下的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村是:一道山梁自天桂山蜿蜒而下,到南沟如“龙归故池”,弯身而卧。一道小溪,潺潺流过。三座石桥,沟通两岸。两三灯火,八九人家。一山林木,万千生机。就这么一个小山村,战争年代,可是“名满冀西,声震平山”,“南沟一家栗姓,平山半部党史”;战争年代,几十口人的南沟栗家,产生平山第一位共产党员、走出15名革命同志,捐献三位革命烈士!
他们写道,年冬天,我们这批中学生回到了太行山区乡村,在这里度过了寒冷令我们难忘的第一个月,“我们开始每天在完全和平与自由之中劳作”,小村外地里覆盖上了厚厚的雪层,白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山上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极为耀眼;夜里,月光洒在闪闪发亮的雪上,“附近是死一般的寂静,踩在脚下的雪嘎吱嘎吱地响着,真是令人畅快”。
栗战书的同学王素闻说,栗战书以艰苦朴素、勤劳善良出名。那时,每日伴随他的是玉米、果林、牛羊、锄头、镰刀、牧鞭……他有时赶着几十头牛羊来到被洪水冲决而形成的几丈深的断涧深壑里,牛羊在沟底无声息地啃草,他在草沟里望天望云,心事像天空飘渺的白云,充满了迷茫。不知归宿在哪儿?
当他们用辘轳从几丈深的水井里一次只搅上半桶水再推回时,当他们赶着毛驴车从田间收回每人一年的口粮时,当他在北方炕头大锅里烧玉米秸贴玉米面饼子时,太行山四月的雪花棉絮般飘逸在他们纯真的惊诧和虚妄的激情里时,他是那样单纯热情、虔诚无瑕、无欲无望地接受着华北太行山偏僻小山村的“再教育”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青春的激情,生活的艰辛,让他陷入了无边的困惑与迷茫:“文化大革命”究竟要干什么?我们回乡知青的青春是什么?农村年轻人的青春该怎样度过?难道我们永远在农村扎根一辈子吗?我们的前途命运归宿又在哪里?一年多以后,在杜家庄的回乡知青们开始陆续离开,有的当兵参军、有的外出做工。
在农村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除了放羊还学会了耕地种田拉车打场等多种农活。他每天早出晚归,不辍劳作,为这个大家庭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于杜家庄一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加上当时政策上的诸多失误,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因此,他吃了许多苦,但也得到了从身体到心智的磨砺和锻炼,为他后来走上日益重要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栗战书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他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还常常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栗政通的地方,遥想着当年叔叔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武身姿和悲壮场景,憧憬着自己也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年春天的珍宝岛之战,把整个中国都推入最高战备状态。为了保卫祖国,平山县各村全民皆兵,开始挖地道。有一天,栗战书正在挖防空洞,突然收到一封远方的来信,信中说,“栗政通,我的战友,我时刻怀念着你。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要来看你了。我最后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你的妹妹或家人,把你牺牲前的口信亲口转达给他们,还他们一个生活中最真实的英雄,我还想亲口告诉他们你的那些让我永不能忘怀的故事……”这封信迟到二十多年,使他想起牺牲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叔父栗政通和在山东含冤去世的祖父栗再温,一种亲人般的温情感动得他不由自主地两眼充满了泪水……
年,栗战书在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栗政通牺牲56年的时候,以饱蘸亲情与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农民。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象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
“文化大革命”开始,栗战书的祖父栗再温在山东遭到错误批判,被林彪、“四人帮”及其在山东的代理人打成反党分子,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始终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坚持党性原则,不向林彪、“四人帮”及其代理人的极左路线妥协和屈服,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栗再温,“文革”中因不屈服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最后在狱中被迫害致死。临死,他口中尚喃喃自吟南宋郑思肖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栗战书去追忆亲人,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
三、栗家的故事与党中央选择西柏坡
“儿男纵马家万里,志士吟诗泪千行。
一夜秋风松江月,两三灯火是故乡。”
年9月28日,从陕西调往黑龙江的第一个中秋,栗战书写下了这首题为《江畔思乡》的诗。在注释中,他写道:“是夜,秋风习习,独自在松花江畔走步,见明月倒映水中,两岸灯火也在水中闪烁,不觉念及故乡杜家庄南沟。回到住所,洒泪而作。”这首诗本是栗战书几十年来积累的数百首诗词中的一首,然而,令很多人更为 上任之前,他对无极县的困难心里是有准备的,但他没有想到局面竟是如此严重:当时无极县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全石家庄地区发达县70年代中期水平,比邻居正定县落后大约5年左右;农业更是凄惨。全县有好几个公社县戴着贫困帽子,靠吃返销粮生活。石家庄地区的许多贫困人口在冀中平原县的无极县农村……
如此严峻的局面,急需一双手,一双巨人的手来开启这道沉重的闸门,创造出一派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气势。改革的时代,古老的无极县大地上满载苍生的期待,县委书记栗战书心中奔涌着创造的动力……
栗战书回到县城,立马和县委班子成员不分昼夜地缜密谋划。审视县内外历史发展的经验得失,梳理县内外现实发展的宏微案例,他们发现“商品化、工业化”的旋律总是最为强劲。直面无极县情,求解“调整转型”、“三农破题”、“消贫解困”,离开工商业发展,同样是“无米之炊”、寸步难行。县委班子成员认识的高度统一,为实施“工农商业强县”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后,栗战书主持召开了全县商品经济发展大会。他站在主席台上,代表县委作动员,台下坐满了黑压压的听众,他们是无极县几十万人的领路人。
栗战书动情地讲道:实践证明,贫困落后,不是无极县永久的标签;无奈,更不是无极人的本质常态,无极是一片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热土,无极人将在不甘落后、顽强奋斗中实现崛起。他在无极县提出了“近学正定县,远学安徽凤阳县。”
当年,无极县老百姓对栗战书的深刻印象是:高高的个子,身高1米8几,富有热情,充满自信。他,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亲民、作风朴实、领导能力强、经济意识强、既懂政治工作又懂经济工作、人缘好、善于团结干部、工作踏实、工作能力强、善于与人民打成一片、为人民谋福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干部中威望高、在百姓中口碑好、鞠躬尽瘁、忘我工作、不偷懒、不耍滑、不整人、胸怀博大!
由此,八十年代中期,无极县成为河北省粮、油、棉主要产区,也是河北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工业上发展了装饰板材、装备制造皮革、化工、制药五大主导产业。主要产品有合成氨、苯胺等30余种、专用汽车、景观灯杆、沙发革、汽车座套革、箱包革、皮鞋革等,是中国最大的成品革生产基地之一。该县还产生了在全国有名“年广久瓜子”、全国灭鼠药等。栗战书主政冀中无极县以来,外界评价甚高,被中国新闻媒体、报告文学作家称赞为改革开放的“无极之路实践”。有记者说:“栗战书在无极县三载,建设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爱戴!”
齐梅鹿对记者说,栗战书初踏政坛,主政无极县。他经常“乘一辆吉普”下乡,到地委开会。无极明朝有个知县名郭允礼,山东人氏。曾在县衙大厅立一石碑,上镌刻:“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据说栗战书对此“官箴”尤感兴趣,特嘱材料员为其抄写保存。
栗战书在河北省无极县委书记任上,卓越的政治才干和为富一方的敬业理念,着实让地委书记解峰很是欣赏,栗战书经常向老领导请教学习。同时,他还向近邻正定县学习,那个时候起,栗战书对正定县有着敬仰心情,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他们两个相邻县有着很好相互学习交流往来。
因为栗战书在无极县的突出成绩,年10月,35岁出任石家庄地区行署专员,走上了地市厅级领导岗位。
年春天,共青团河北省委换届,省委组织部从全省选拔团省委书记候选人,栗战书成为候选人之一,年4月,36岁的他当选为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这时栗战书向全省团干部提出了:共青团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争取成为学习知识的模范,要当研究型的干部。他率先垂范,考入了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在职进修,年2月,又到中央党校党建理论培训班学习。期间,他学习刻苦,勤于思考,编著出版了《民族脊梁》(与河北师大合编),主编出版了《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运动史略》(与王聚英教授等合作)等专著,全面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因此,他被团中央称为: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研究型的团干部。
年11月,40岁的栗战书再一次下基层锻炼,调任承德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年4月,43岁出任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从而走上省级更重要的领导岗位。
齐梅鹿认为:栗战书人性类其祖父,实而耿直,为人处事牢记父亲教导“吃亏是福,让人是德”。多与人为善。在省委任秘书长工作期间,由于栗战书的正直,对秘书们严格要求,他对“河北一秘”李真不尊重老干部提出了批评。但在河北时那个权倾朝野的省委“狂妄一秘”因战书不依附于他的门下,李真对这位严格要求自己的秘书长心怀不满,他俩发生激烈冲突,而被他惨整,在三个候选人,选任两个河北省委副书记时,栗战书考评得票第一,但却遭到了排挤,名落孙山。最后外调,远赴西北任职。老天有眼,这个“狂妄一秘”不久事发,被中纪委查办,司法机关将其送上了断头台。(通过此事,中纪委的同志对战书有如下评价:“看来战书同志是个很有原则性的同志”。)
十一、中国乡村调研:向农民道歉
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任陕西省委常委、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陕西老干部说,走马上任的栗战书,身穿一身旧中山装,脚穿一双绿胶鞋,遍访陕西的每个角落。他利用这段时间,深入陕西农村,走遍三秦大地,研究三农问题。写出了《中国农村调查报告:向农民道歉》,该报告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xw/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