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儿子要吃油饼,专门叮嘱我说,要买“油饼”,而不是油条。
想起来,我还曾经发过一个帖子,说过这个油饼的事儿,我小时候,油饼一直叫“麻糖”来着。做为辛集的特色小吃,此麻糖与百度百科上出自湖北孝感的麻糖不同。
这种食品,辛集好多人叫“麻糖”,百度上叫“糖油饼”,我觉得百度上倒更准确一些。全国各地炸油条的很多,大部分没有糖油饼。
刚出锅的热油饼,那一层深红色的糖皮炸的酥酥的,面饼焦黄,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再配上一碗洁白的豆腐脑或者豆浆,一盘切的细细的翠翠的小咸菜,忽然之间,整个早晨都生动起来。---------这时候即使有人给个县长当----我当然换!
据辛集史学家藕德斋主介绍说:
束鹿县叫麻糖——包括挂糖稀的和不挂稀的,现在圆的叫油饼,长的叫油条。发旧城有种“油河蟆”,即将油饼炸定型后捞出稍晾,撕开一角倒入鸡蛋,再入油锅复炸。现在邯郸地区炸油饼的都应顾客要求炸这种东西,叫法不同于旧城。
还有一个旧城的网友“王树”写道:
当年旧城大集名吃就有麻糖老豆腐。那时候是不作油条的,都是油饼。油条是后来对外地吸收发展的品种。
说起麻糖,大有故事。我们村有弟兄两个,一个叫麻糖五,一个叫麻糖六,弟兄两个从小继承爹妈的手艺,专门炸麻糖。他们的爹妈老麻糖炸麻糖有一绝,就是不管你要多少麻糖,都不用称,一掐就准,几十斤麻糖,没有半斤误差。当时人们哪里有钱?都是换,用刚打下来的麦、豆、乃至于高粱穗子,拿来换货。当然有个约定俗成的折算办法了。换麻糖的豆、卖、高粱穗子,那也是不过称的,老麻糖有眼瞅瞅,或是用手掂掂,也不说话,就给来人掐麻糖。来人鲜有争执的,拿起来点点头就走。老麻糖如此经营信誉,当今可以说绝迹了,如果说有一个仿佛者,那是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张因为这一手,弄了个全国劳模。不过,他至死都没有邪路这一的一个秘密,据说,他参加幼年学艺到束鹿县,至于是不是在响城学东手艺,还有待史家考证。张秉贵说过,从历史文化含量来看,旧城大于束鹿县,不到旧城,就不算到了束鹿。
可见,没吃过麻糖,就不算到了束鹿。深表同意。
现在问题来了:黑马不给面,拿什么炸麻糖?
本站另一篇原创,辛集小吃系列评论,炒饼的故事:辛集人有福了:辛集炒饼代表大会制订炒饼官方标准!
---------------------------------------
附小诗一首:
深夜挑灯煮面,梦回康师本营。半锅清水煮沸腾,鸡蛋香油卧汤中,汤上点点葱。两根竹制飞筷,搅散喷香面饼。了却胃肠天下事,吃得沟满壕也平,偶尔饱嗝声。
-------------------------------------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xw/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