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地处河南省的最东面,与安徽省为邻,鹿邑的方言文化渊源流长,一些方言看似土腥味十足,其实是真正的大雅之言。
续貂——来自“狗尾续貂”一词。意思和画蛇添足差不多,就是话已经说明白了,还要最后罗索几句。
适味——合适自己的口味,包括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等。意思是让人感觉通泰舒适,身心俱怡。比如成都有一个著名饭店,叫适味轩。类似“适味”的还有“如适”一词,比如老娘骂儿子:人家早都去上班了,你还在这儿“如适”着哩。
家什——原意是家里的摆设,比如家具、农具、灶具等,后来引申到玩赏之物,比如佩戴身上的饰物玩意等。啥家什,意思就是什么玩意!呵呵,大概就是这样吧。
熰了——ou了,几乎失传的字了,新华字典的估计找不着了,只是康熙大字典或者中华大字典才会出现的生僻字,除了鹿邑,别的地方还真没处找啊。意思是烧糊了,烧焦了,冒烟的意思。
遮护——动词演变的名词,其实也就是古代胸罩,后来小孩子带的肚兜也叫这名字。在鹿邑,象我这样的年龄段,也属于最后一批知道这词儿的人了,80后90后,估计也听过都没有。快失传了。
得法——和“适味”有一些类似,这可能是彻头彻尾的官话,估计是皇上和大臣们说的话,和文言文中的“得计”也有相同之处,比如三国志中说的“吕布以为得计”,意思是心神相通,想到了好点子。原意可能是这个,后来变味了。
碟溜——陀螺。
布衫子——衣服。“衫”这个字,可比衣服要文雅多了。
衣裳——衣服,现在,谁要说衣裳,那多俗多土啊,一听就是十来年没有进过城的,其实,衣裳一词,是很有讲究的,衣是指上衣,裳是指裤子或裙子,是有着严格区别的,盛唐时有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我们断绝了传统文化的衣钵,才拿大俗当大雅,拿真正的文化当落后了。
秦椒——辣椒。我以前以为这个东西是从秦朝时候传入中国的,所以叫秦椒,现在觉得是从外域经陕西一带传入中原的,陕西古称“秦”,“秦椒”这个名称,不是比“辣椒”更有历史追溯感,更有沧桑感,更有文化气息吗?有啥土气的呢?
屎茅子——厕所。过去的厕所应该不象现在这样的讲究,一般都是建在田间地头,直接就流出去了,方便施肥,连运费都省了,这五谷轮回之所的建筑材料当然没有瓷砖,简易的很,都是柴禾堆墙,茅草盖顶,所以叫“茅子”。现在恐怕只有赵村的几十年没有进过城的杜明祥才这样叫了,一般叫卫生间、要是更含蓄点就叫洗手间,如果你叫盥洗室,那么你就更象从大城市过来的了。好象从屎茅子里拉出来的就是大便,从盥洗室里拉出来的就是油条似的。
戳捣——挑逗、逗弄。我们逗弄小孩子都是用食指在脸上戳一下,在腋窝捣一下的,更形象。
吉鸟子和伏郎——我们鹿邑农村,把蝉分为两种,大蝉叫吉鸟子,有时候是马急扭子,我想应该是吉鸟子的谬叫,虽然这小虫子叫起来很让人头疼,但鹿邑古先人们宁愿相信它是一只吉祥的小鸟。小蝉叫伏郎。为什么叫伏郎呢?我问过老年人,他们也不懂,我认为可能是“暑郎”的化音,鹿邑方言把“暑”都读成“伏”,夏天来时,玛吉妞子先叫,一直叫到三暑天,只要一入暑,伏郎就开始叫了,一直叫到入秋。
卖卖——乳房。那么这个词该如何解释呢?如果它叫“摸摸”或者“馍馍”,那么我们可以从它的功能上和形状上进行解释,但是它叫“卖卖”,就让人很头疼了。我忽然想起在现在的韩国有一个古老的村庄,里面的女人都是一年四季把乳房露在外边的,我就使劲朝歪处想啊,可能这个村庄在很久很久以前是卖淫为生的,卖淫需要一个区别于良家妇人的标志性的东西,于是就拿乳房当招牌了,大家一看,唔,伊瓦载哦,哎尼希拉哇,这个女人的乳房是露在外边的,是“卖”的,于是就亲切地称呼这个东西叫“卖卖”。可巧有一年,有一个鹿邑人去韩国(当时应该叫高句丽)做生意,晚上寂寞,找了一个韩国“卖卖”,结果居然把这个词儿给牢牢地记住了,回国后,一传十,十传百,大家觉得这词儿很好玩,就这样叫开了。
绊趴吃——绊倒在地。古人用语惜墨如金,能一个字表达出来,就决不用两个字,例如绊趴吃就是一个典范之作。绊是绊倒,趴是趴倒在地,吃是狗吃屎。三个字,起因,经过和结果全部概括,而且动作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让人感觉摔的十分痛快过瘾,更重要的要是含有戏谑的意思在里面,让人觉得古人并不那么呆板,反倒是十分可爱。
爬猹——蝉的幼虫。除了鹿邑,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给蝉的幼虫取过名字了,猹是什么?就是善于扒洞的獾狗子啊,一个象囚徒一样在地底生活的浑身土腥的微不足道的小爬虫,我们鹿邑人的祖先,就能把它和大型动物——獾联系起来,他们的类似之处都是弯着腰,低着头,掘土不止。朋友们,为我们鹿邑人的祖先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欢呼吧。不要自卑,更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自我菲薄、自叹俗气,我们都是大雅之士啊。
门里猴——在外胆小在家横。猴是爱嬉闹爱打斗,调皮捣蛋的代名词,门里猴就是在家里象猴,出了门就蔫了,大多是形容小孩子的。但是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纵观形容这种对内凶残、对外妥协之流(如晚清)的词语,你能找到比门里猴更贴切更恰当的了吗?
迷见——东西丢失。迷的意思是糊迷、忘却的意思,我们鹿邑古人有着极其含蓄的思想,东西找不着了,不说丢了,而是说自己忘了东西存放的地点,
谷堆——蹲下。蹲坐在地,低下头,双手抱膝,看上去,就象一个谷子堆的剪影。谷堆似乎从此而来。
倒绌——后退,不如以前。学校门口接孩子的时候,经常见到谁家妈妈拿着考卷批评孩子:你这咋弄的事,学习成绩越来越倒绌!倒的意思是后退,绌的意思是不足。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中,对绌这个字的解释是下降,这个解释也正附合“倒绌”的意思,《说文》一书,著于公元年,将近两千年了,倒绌一词,可谓渊源流长。
觉悟——觉得、认为、以为、猜测,在鹿邑方言里,有着名词动词互换的妙处,而且有着比较广泛的概念。而且在鹿邑本地,念法还不尽相同,辛集一带念“觉悟”,县城一带念“作悟”,如:“我觉悟着你该来了。”“我觉悟着这样做不对”“这事,我不觉悟”。觉悟的正常含义有三点:一是指从迷惑中醒悟过来。这在战国时期的《荀子》一书中有过记载:“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二是指一定的政治思想高度,这个现代用的比较多,比如:这个同志觉悟比较高。三是指佛教中的领悟真理一说,等同于“大彻大悟”。我个人认为啊,我们鹿邑的这个觉悟是从第一个觉悟中演化而来的,因为这有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在里面。觉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用的频率较高的一个词。
随悟——在意、注意、看到、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对于鹿邑古人而言,都含着禅意,“随悟”一词,就是对此最后的注解。随,随机,随意、顺便、稍带的意思,从细微末稍处有所留意,有所感悟,叫做“随悟”。“大姐,你可随悟俺家的扁嘴子?”“我不随悟”,这么有着一个有着大智慧的词汇融入我们百姓生活,不能不说是一个缘份啊。
三盆子——最小号的和面盆。在三盆子上边,还有“盆子”和“二盆子”,我小时候,俺大娘叫我“把盆子端过来”,我便晓得就是端那个最大的,如果是把“三盆子”端过来,便是端那个最小号的。把小号盆子称为“三盆子”,让厨房里的器具,就象具有着生命一般的鲜活,就象把自己家的孩子排行为“阿大、阿二、老三”一样,充份地反映出来了鹿邑旧妇女的幽默、质朴,而且处处闪烁着母性的光辉。本次借着对“三盆子”这一方言的诠释,怀念我过世的大娘,怀念这位在世上对我最好的一个人。
抛洒——浪费。在过去样板戏中,有过这样的唱词:“为了掩护人民群众,你慷慨地把最后一滴热血抛洒。”教课书上也有“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的句子,前段时间庆祝建党多少周年的时候,还有人朗诵过”青春――抛洒在党旗上“的诗篇,最豪迈,最英雄的口号莫过于”抛头颅,洒热血“了。谁能知道,这样经常出现在豪言壮语的篇章中的词汇,在我们鹿邑方言中,居然是和浪费划等号的。年轻的爸爸妈妈已经不会用这样的话教育孩子了:“吃饭的时候,不要抛洒粮食,种地不容易”。我小时候在饭桌上,可是经常被我大娘和老妈如此耳提面命的。地上洒了几个饭粒,她们就会心疼地说:“抛洒米,抛洒面,老灶爷上天该给老天爷报告了,有罪啊。”然后还会念叨几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有位老教师这样说过我们“写字不要抛洒纸抛洒笔,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本文由胡建波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xc/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