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避其气方成大器——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智慧
作者:陈德芳
机构:山东东营河口一中
诗意语文?文本解读
核心理念:董一菲老师说:“文本解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看家本事。”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锤炼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师职业操守的良好体现。扎扎实实地解读文本,是一种深入文本、精研潜修的历练,是一种重读经典、探索未知的提升,也是一种沉潜学问、寻求真理的飞跃!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文本解读,需要这样一种坐冷板凳、求真求实的精神。“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文本解读,需要这样一种静心研学、锤炼思想的过程。在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路上,我们永远都要有一种谦卑、真诚的态度,因为文化之海浩瀚无边!面对一篇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一遍遍阅读,一次次追问,才有可能窥其堂奥,得其精髓。当下,关于文本解读,可研究的方法很多,可开拓的疆域很广,可发展的道路很长。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栏目宗旨:
解读优质文本,见解独到新颖,提倡个性多元,鼓励争鸣交锋。
栏目内容:
、所选文本以教材课文为主,贴近广大教师的教学实际,兼及课外优质文本;
2、对文本的解读,突出“我”读,应个性鲜明,见解独到,能给人启发,引人思考;
3、对文本的解读,力求角度新颖,多元思辨,提倡百家争鸣,观点交锋。
栏目策划:
刘雨霞田玲(初中)
李超刘洪涛(高中)
编者按: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可以说,不能很好地解读文本,就无法有效地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解读文本的关键之一,是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如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情节安排的用意和匠心,作者的创作过程及意图等等,这些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体悟,细心揣摩。品味语言,乃至咬文嚼字,才能读懂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而这些,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础。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人物辞令的典范之作,语言精炼,形象鲜明,说理透彻,逻辑严密。陈德芳老师立足文本,揣摩语言,读出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并集中于“气”和“器”这两方面,巧妙地分析人物性格,梳理故事情节,品读辞令之美,可谓独具慧眼,给人有益的启示。
(河北省辛集市第三中学李超)
作者简介:
陈德芳,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从教六年,年荣获东营市优课一等奖。年被评为河口区教学能手。年获得东营市优课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学员称号。
文本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善避其气方成大器
——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智慧
山东东营河口一中陈德芳
《左转》长于叙事,善写行人辞令。《烛之武退秦师》更是在语言艺术上精妙绝伦,而好的语言切入会使得一场谈话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文章中几个人物的语言切入艺术说开去。
郑文公:避其怨气方能用器
一个弱小的郑国,被强大的秦国和晋国围困,大军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作为一国之君,郑文公其如焚心境可想而知,火烧眉毛之时,得知烛之武可以退秦师,郑文公可谓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不料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由于满腹才学、娴于辞令的烛之武年轻时并未被重用,紧急关头却要临危受命,他心里满腹的怨气溢于言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此时的郑文公没有发号施令,而是诚恳地说了一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此时,听到自己君王这样恳切的自责,感受到国君如此的愧疚之情,我想,一介臣子烛之武内心的怨气,该是已经削减了大半了。郑文公的自责和愧疚之语恰恰是巧妙地避开了烛之武积久而成的怨气,而后在他心气缓和的情况下冷静地说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样关乎个人利害得失的透彻分析又很有力地促成了烛之武毫不犹豫的“许之”!语言切入之高妙,可见一斑!
烛之武:避其锐气方能利器
在被强国重兵围困的严峻情势下,小小的郑国连城门都打不开了。烛之武只能在夜幕的遮蔽下,“缒而出”,这么狼狈的出使方式下,面对锐气逼人的秦国以及秦穆公,他没有狼狈不堪,没有跪地乞怜,他从容,他不迫,他自尊,但又不刺激对方,诚恳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话自认弱小,自认处于必败之地,很自然地使得秦穆公放松了警惕,一下就使秦郑之间的敌对关系松弛下来了,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极其巧妙地避开了秦穆公的锐气。
接下来,烛之武以退为进实行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对方之忧而忧: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
接着,烛之武利用秦晋貌合神离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进而推测未来,劝秦警惕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这份推测和警惕定会使秦穆公不寒而栗。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样和谐的谈话氛围,这样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秦穆公怎能听不进去?又怎会不依计行事呢?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和魅力所在,烛之武就这样一步步将秦的敌对情绪转化为有利于郑国的有利之器。短短24个字,却有排江倒海之势,说退了千军万马,说来了秦的结盟,也说来了“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安全局面,其外交辞令之功夫,可见了得!
秦穆公:避其怒气方能治器
本来就师出无名,只是在晋国的伙同下想来郑国捞一把的秦国,经过烛之武精辟入里的一番分析,一夜之间,便改变主意“与郑人盟”。素有秦晋之好的秦晋两国,本是结盟而来,现如今自己墙头的旗子飘向了本是共同敌人的郑国。与郑结盟后的秦穆公首先思量的应该是如何面对晋文公的事情了。他能想到自己的背信弃义一定惹怒了晋军(以子犯为代表的)和晋文公,如何巧妙避开这份怒气,又不失去结盟之义呢?
这里秦穆公做了巧妙的安排,自己率大军“乃还”的同时,“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既避免了跟晋文公的正面交锋,避开了晋文公的怒气,给他留下了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重兵戍守郑国,才促成了晋文公的“吾其还也”的结局,在自己得不到郑国的同时,也没有使得强邻得逞,整个辞令部署,可谓一举三得,一石三鸟,岂不妙哉!
晋文公:避其意气方成大器
本来是秦晋结盟,来势汹汹,想要一举拿下郑国,各取所需的。可是经过烛之武的一番游说,秦国一夜之间背晋结郑。风云突变之下,晋军上下其愤怒可想而知。盛怒之下“子犯请击之”,这时的晋文公怒不可遏也是情理之中的,恼羞成怒,一声令下,大军进犯也是意料之内的。然而,晋文公就是晋文公,胸有惊雷,面如平湖。他清醒地认识到,此时进军攻打的不再是唾手可得的郑国,而是秦郑的联盟,如若遭受两军夹击,如何抵挡得了,即使最终是两败俱伤,也不是最好的结果。此时,不但自己不能冲动,而且还要疏通和避开以子犯为代表的晋军的意气用事,于是他条分缕析地说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从感恩秦国曾经的救微扶困之恩说起,从知恩图报的渊源说起,从秦晋之好的结交大局说起,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说起,我们都应该撤军而不是袭击秦军。
此番说理,很好地避开了晋军的意气,让晋军意识到,只有撤军才是最有利于晋国的万全之策。晋文公这种隐忍不拔,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其日后成就霸业的根本原因。正所谓,能避开意气用事,方能成为大器!
由是观之,善用语言艺术者,可成大器!
本期责编: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林森
诗意语文工作室由“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领衔。目前已广纳全国23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位语文教师。“诗意语文”追求汉语的诗意、思维的诗意、审美的诗意、文化的诗意、理性的诗意,唤醒生命中的诗意,达到师生共同诗意栖居。
工作室线上线下结合,打破空间限制,开展了丰富多彩而意义深远的主题活动:
“诗意语文讲坛”
“诗意语文沙龙”
“诗意语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xc/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