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与皮行结缘,源于军需
标志性建筑:辛集国际皮革城
辛集古称廉官店,清乾隆年间始称辛集。辛集皮毛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新疆有一条俗语:“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这条俗语背后,印证的是明朝以前千千万万新疆皮毛商人,长途跋涉到廉官店进行皮毛交易的行行足迹。
清朝中叶,辛集镇已成为我国着名的皮毛集散中心。从清朝光绪六年(年)至民国26年(年)“七七”事变前这一阶段,是辛集皮毛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皮毛生产体系。当时,辛集专营皮毛转运批发业务的皮庄、皮店就达家。
辛集皮革业
辛集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皮革集散地?辛集国际皮革城副总经理田英申介绍,这要追溯到宋辽时代。皮革在古代就是白皮(生皮),主要应用于军事。在宋辽战争中,辛集是南北交汇的场所,双方曾经在此地打过多次拉锯战,如今辛集的一些地名——“试炮营”、“六郎营”等,都是对这段历史的佐证。因为军事需要,制作皮革、熟皮的技术就逐渐在当地扎了根。
后来,北人从关外、口外到此处就不再往南走,因为再往南天气潮湿,皮子容易霉变,而南人到此也不再往北走,否则运输成本太高。这样,集散地就逐渐在辛集成型了。“可以说,当时全国各地的制革厂里,都活跃着辛集人的身影,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山东、宁夏、包头……”田英申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平、天津、香港、武汉、上海、奉天(今沈阳市)、长春、哈尔滨、青岛、大连、济南、南京、杭州、苏州、广州、太原、兰州、西安、大同、乌鲁木齐、包头、归绥(今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地均为辛集皮毛销售的主要地区,大的皮毛商在这些地区都有外庄经销。李长谦的“聚泰皮庄”甚至把外庄设到日本东京、大阪。
清光绪二十六年(年)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皮毛商人蜂拥而来,在辛集镇设洋庄26座,其中德国洋庄6座,英国洋庄6座,日本洋庄6座,荷兰洋庄3座,美国洋庄3座,比利时洋庄1座,法国洋庄1座。
随着皮毛制革技术普及,辛集出现了家家做毡,户户制革的繁忙景象。据年至年统计,当时辛集镇有工商户户,人口人,其中皮毛业有10个行业户,捣毛,捣皮的季节工余人,连同镇周围20多个村庄的副业性经营,总户数达户以上,经营皮毛制革业的人员约四五万人。
在辛集原来的南北大街中部路东,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大门有两丈多高,一尺多宽。大门上方有块一尺多高五尺多宽刻在砖墙上的横匾,上书“山西夫子”四个楷书大字。这就是有名的辛集山西会馆。
“当时在辛集的山西人主要做三种生意”,田英申说,“一是来此炒皮货的,二是来此做山西餐饮的,再有就是开钱庄的”。
据史料记载,当时辛集的一些大字号,有极大一部分是山西人开设的。如义升恒杂货庄、义和成染坊、荣永升杂货铺、同泰毛店、广全玉石房、晋义花店、三义德饭庄等。山西人称他们在辛集的商业有十八行,上百家店铺。
晋商在辛集的繁极,可以说不无辛集皮货商人的贡献。那时,除了山西人开设的钱庄外,还有当地银号27家。年北京“中国银行”在辛集设了分号;年保定“河北省银行”在辛集设了分号,都是专门为皮毛业服务的金融组织。
年六月的一天,骄阳似火,北京中国银行行长突然接到一个“我是李长谦,存在你们银行的那笔款子我要支取,请马上准备好!”放下电话后这位行长心急如焚,一层层的汗珠渗出额头。
不仅因为天气,而是因为李长谦要支取的这笔款子实在太大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凑齐。
这位行长听出李长谦电话中是带着气儿的,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打电话的这位李长谦是辛集著名的“聚泰皮庄”掌柜,家业可观。李长谦在北京分号,穿着围裙与工人一起翻晒整理皮子。正好有“中国银行“的几个职员路过,脱口轻蔑地说出:“看,这些皮猴子真脏。”李长谦听了十分气愤,于是决定“教训教训”这些职员,这才有了上边的电话。事后行长亲自到“聚泰皮庄”北京分号去见李掌柜,并当面赔礼道歉,又把李掌柜接到“万国饭店”宴请。
这段故事在北京曾风传一时,辛集“聚泰皮庄”李掌柜晃动了中国银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集皮毛业曾经的辉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xc/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