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石家庄这么多年
每天奔波在上下班路上
自我嘲讽是“房奴”
可是你真的了解石家庄的居住风俗么
你对石家庄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石家庄
了解石家庄居住风俗的前世今生。
石家庄市西依太行山,地势起伏很大,因而形成了山区与平原各居半壁江山的地貌特征。虽此,石家庄各地居住民俗的差距却不是很大,尤其是现代时期,纯山区型的居俗已相当少见,山区、丘陵地带的居住风俗和房宅式样同东部各县市的一致性目益趋同。
一、居住地的选择 从古至今,石家庄的人们对居住地点的选择是很重视的。古人言“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人们总是把选择“风水宝地”摆到首要地位。择址标准为: 地势好,水源近 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一般习惯在地势平坦或稍高一些地方(赵县、栾城、藁城、晋州、辛集等地均如此),以求行动方便、通风防水。人们还要求离水井等饮用水源近一点。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家用水井较水,一般都是公用水井,距离太远对生活会有诸多不便。山区的平山、井陉、灵寿等县则尽量避开在风口、河谷(尤其是谷底)以及背后没有山坡依托的地方建房,以便防风防涝。沙河,滹沱河沿岸的新乐、无极等县居民,还要尽可能避开滩地建房,以防止夏季洪水漫灌房屋,冲掏房基,影响住房安全。
安全可靠 一般选择“人烟稠密”之处营建房屋,认为群居可增强安全感。古人认为人多的地方的人气旺盛,其后必然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同族同宗相邻而居(聚族而居),以此希望得利同族的互助。同时选择居住的地点,往往都比较注重选择道德高尚、家教育有方的人家作自己的邻居。
经济方便 辛集部分乡镇许多人要考虑经商开作坊的历素;在井陉、平山、灵寿等山区县在矿产地区,不少的人就要考虑开山、烧灰等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在赵县、栾城、正定、藁城、晋州、辛集、深泽、无极等平原县的居民,则要考虑房屋到自家土地的距离、道路交通、水井水渠等有关因素的影响。
其他因素 井陉等山区建房习惯选择背靠山坡地方,正定等地选择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建筑村落或宅院,这是有其合理依据的。石家庄市地处华北腹地。西高东低的地貌特征和冬天刮西北、夏季多雨的气候特征,使得山区必须正视冬季的御寒问题,而依托山坡挖建窑洞或盖筑平房,则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居室冬暖夏凉。平原地区的宅院保持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可以保证北正房冬季大风和夏季雨水的通畅,维持农居的安全无虞。还有许多地方在选择居住地点时“宁在庙前,不在庙后;宁在庙左,不在庙右”,“宁在学房,不在庙堂”。实质上也是追求人丁兴旺意识的反映。
二、村落规模 石家庄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自古人们择吉营宅,连宅成村,居村为民,繁衍生息。从石家庄市的历史发展来看,山区同平原地区,古代同现代,贫穷地区同富裕地区,村落规模的大小和村落的营建质量有着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在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比较大,村落之间距离也相对较近,有的甚至相互毗连。而在山区县,村落的规模相对较小,也比较分散。在富裕地区的村落则比在贫瘠地区的村落营建质量要好,这种对比现在表现的更为突出。
中国历史在长期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制约了村落营建的合理布局,故直到今日我们村落还多呈不规则状态(解放后新规划的除外)。清代以前村落的规模比现在要小的多,例如清末正定全县有村个,—户的只有7个,—户的有一百个左右。户以下的有93个。并且明清前后,石家庄各地因兵燹影响,呈现地旷人稀之状,明洪武年间正定全县只有户,人。元氏县“崇祯时户三千五百七十五,人口五万四千九百九”,由人口(户)之少,完全可以推测出古代村规模之小。从村落的营建质量上看,因石家庄市整体自然条件较差,不少县深处穷山恶水或风少困扰之中,如“行唐地荒民瘠,西北一带多崇山峻岭,田确不治”。“赞邑(赞皇)侧介山陬,土隘民贫……庶民短衣粝食,夙夜勤动,遇丰年亦度入歉岁”。“灵寿于真定三十二县中最为瘠壤,其民过丰岁饭藿羹,仅免沟壑,一遇水旱虫雹之灾,流离转死”。“(井陉)境内地势砍坷,土质薄瘠……故衣着粗陋,为本省各县最”。……民生如此,石家庄各县历史上的村落与居房质量自然就好不到哪里,除辛集各其他县中自然条件稍好一些的部分村镇,普通房宅概为土木结构(甚至更差)陋居。象井陉县“晚近……而概为平房简陋特甚……贫寒之人,穴土岸为洞,尚有穴居野处之风。数十年前,结草为节能屋者颇多”。这实际上是整个西部山区历史居住情况的缩影。在东部的辛集“新中国成立前,农民住房多为土坯房,少数富户为砖房”。其它县的房居质量也基本如此。
解放后出现的几次大规模新房营建高潮,使石家庄各县(市)的村居状况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20世纪50—60年代各地大量拆除土房和土坯房。翻盖表砖房和部分跑砖房。20世纪70年代大量建盖卧砖房和部分牵檐房;80年代大量建盖牵檐房和部分二层楼房;90年代普通平房的房间面积迅速增扩,内部结构向楼式化发展,许多甚至直接盖成了楼座子,三层和六、七层的高层楼房出现。
如今石家庄各地的村落和民居建设同历史上比较,已是全面改观:除极少数表砖房外,各地均是清一色的卧砖房。由于70年代以后,许多村镇实行规划建房,故很多规则的村落格局,已被排列整齐、高度一致、大小街道平坦的新村所代替。现在无论在最东部的深泽、无极等平原县,还是在西部在行唐、井陉等山区县,随时都可以看到幢幢农家小楼成排成片,甚至整村整庄,如鹿泉市的铜冶、正定县的西兆通等村镇,均在80年代早期就已规划、建成了全村性的二层楼房。
今日新农村的功能亦远非古代村落所能比附:居住、医疗、商业、通讯、交通、娱乐等项都有比较完整的体现。农村居民不仅在住房面积上超越镇不少,而且在住房的总体质量上也同城镇日益接近,有一部分则远远超出城镇。
三、房屋式样
解放前,石家庄各地的宅院布局,以“四合院”为最高追求。人们一般以坐朝南的北房为正房(北正房),另有厢房(东、西房)及南房,围筑成一个方正的四合院落。正房与厢房既可单独成幢,也可以北东、北西,或北东西房一体建构,还可以通过走廊将各房连接起来。从房屋的式样看,主要可以分为: 平房
这是最普通、最一般的农村住宅,其状似一个方形盒子,前山墙顶由外突出二、三寸的青砖或者突出一尺左右的椽子,支托着房顶,形成一个房檐,20世纪70年代时,人们经常用自已打成的水泥水椽,80年代则喜欢用小水泥板代替原来的木头椽,平房的房间数各地不一,一般有三、四、五间。在房间的布局上,三间房的开一个堂屋门,从堂屋内再分别向两侧房间各开一个小点的门,俗称“帘子屋”。如果是四间房,一般开两个门,堂屋一个,组成三间“帘子屋”,套屋(耳房)开一个,单独成屋。五间房组成时,一般开三个门,堂屋一个,两头套屋各开一个;最少需开两个门,堂屋一个,两头套屋任意开一个。一般每个房间都有窗户,有时套屋可以不安。
牵檐房 又叫厦架房、夏子、抱厦等。其同平房的主要区别,是在阳面山墙之外再增加二檩宽度,由数根明柱支撑,形成一个独立的敞廊,廊顶和廊基(厦台)都与原房是同一个整体,可以防止夏季雨水潲进门窗内,窗前的夏台上也可以堆放一些物品。牵檐房与平房在房间数上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在开门方向上有所变化,三间房子可以都盖牵檐,中间开一个门;也可以盖两间牵檐,剩余的一间同厦台盖齐,房间在东头就冲西在厦台上开门,反之则冲东开门。四间房子可以盖牵檐,开门方法同三间一样;也可以盖四间牵檐,堂屋和套屋各开一个门。五间房子一般盖三间牵檐,中间开门成帘子屋,两头同厦台盖齐,东、西两头相对开门,这种叫“燕窝牵檐”。牵檐房的檩木是由明柱支撑的,明柱数量同梁数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把小水泥梁同房屋里边的大(圈)梁连筑在一起伸出前檐,叫做“挑梁”,这样就取消了明柱。挑梁的牵檐上一般多铺放水泥板,比较简单便易行。
瓦房 主要是针对平房和牵檐房的顶子而言。如果是铺瓦的顶就统一称作瓦房。瓦房一般都有青瓦铺成脊状,以便迅速排泄雨水。由于瓦房的造价较高,普通百姓建盖较少,一般都是衙署大户才盖。
楼房 指的是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子。石家庄历史上各地盖的都不多,主要是造价太高,普通百姓盖不起,只是一小部分地主大户才盖些楼房。20世纪80年代后,石家庄各地普通百性的楼房日益增多,至今仍旧势头不减。
窑洞 指的是西部山区的拱碹式房屋。窑洞的形成方式分为两种:开挖式,是早期人们直接在山体上挖洞成屋;垒建式,是人们依傍山坡人工垒石、顶部发碹建成的窑洞。窑洞的内部结构也分两种:直(筒)式,每孔窑洞各自独立、单门单窗;复工窑洞,指窑洞内部完全或部分相互连通,如同平原的帘子屋。开挖式窑洞现已基本绝迹,垒建式窑洞还很常见。过去窑洞的门窗上方墙壁均是圆碹,20世纪80年代前后多改为半碹式。后来,除窑洞的前山项是圆碹,门窗部分基本都改成为方形。进入90年代以来,西部山区也已大量建盖平房,式样、材料同平原地区没什么两样。
在石家庄历史上,如果一个家庭不盖四合院,一般先盖东房,再盖西房。只盖一面厢房则盖东不盖西,因为过去人们认为东厢是少男地,西厢是少女地,如必须进行抉择,即多选少男地,古人的重男轻女由此可见一斑。在各房的比例上,北正房最高,东厢房须比北正房低二寸,西厢房又要比东厢房再低二寸。长尊幼卑、男尊女卑的旧礼教思想,通过此种建筑格式得以反映。
四、居住观念的变化
房屋居住的整体变迁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石家庄的发展进步,总体来看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聚族而居成为历史
经过长期的反封建斗争和解放后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封建宗法制度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也日趋淡化,原有宗族中的族长,也丧失了对宗族经济和宗族人口的支配权,作为独立经济单位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尤其是小家庭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20世纪70年代后又实行了农村规划(分配房基地),这就使得“张家胡同”、“李家院”之类的“聚族而居”已经不大可能。虽然现然也有四世共存者,但“四世同堂”却极少见。时下在石家庄各地,已婚独生子女同父母分居另过的有相当比例,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美观实用已经取代因陋就简的建房理念
千百年受经济条件制约,使得石家庄各地的人们,不仅没有实力追求好的居住条件,也缺少比较实际的美宅理念。人们普遍以因陋就简为建房原则,以遮风挡雨住房目的。解放后,石家庄市区及所属各县的居房条件日趋改善。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从建房物资到建房思想更是大为变样,整个建房群体中传统的“因陋就简”思想已经基本消失。人们不仅追求住房的结实、实用,而且还注意房屋的美观。因而,从东部平原的辛集、无极到西部山区的灵寿、井陉,平房和楼房的高度、跨度和进深度越来越大,内外装修的工序也越来越多。新建房屋不仅要盖出大人的居室,还要盖出子女的居室;不仅要有卧室,还要有客厅、厨房、卫生间或地下室;不仅要通过高门大窗采光取暖,还要安装锅炉暖气御寒保暖。总是功能越来越齐全,外观越来越好看,质地越来越高档,面积越来越大……
深藏不露的住房选择被交通便捷和便利商租所取代
从历史上看,因为经济收入微薄,家财寡少,人们都害怕抢劫与盗窃。所以在选择房址时,也就都尽量避开大道、路口等要冲之地,极力恪守“深藏不露”的千年古训。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充盈人们钱袋的同时,也扭转了人们的房居思想:只要有选择的余地,人们都乐于把房院营建在村中央或村内外的大道、路口附近,以求交通方便,购销便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经商盈利。许多家庭都把临街靠路的房间建成或改建成铺面房,自已或租给别人从事商业活动。这种情况在大村或经济发达的村镇更加突出,足见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之大。 庭院种植物选择的变化
千百年来,人们对庭院种植物的首选当属种树,希望通过种树取得部分经济收入,或将来木材自用节省一笔开支。有些不适合种树的人家,又以种植丝瓜豆角等蔬菜为首选,供以弥补“糠菜半年粮”的饮食之虞。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收入的普遍增加,石家庄各地的人们衣食无忧,因而对庭院种植物的选择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树(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不再是首要的选择,瓜菜种植也不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享受性、观赏性的香椿、葡萄、桃、李与各种花草的种植上。既愉悦身心、提高品味,又美化了居住环境。
从坚守平房到乐住楼房的思想飞跃
虽然早在解放初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作为一种美好的憧憬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但直至80年代以前,除电灯之外,其它两项对普通百姓而言还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而且许多农民(年岁越大程度越严重)还对楼居生活怀有一种天然的搞拒心理。认为那不是农民的生活,也远不如平房舒服自在。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大量小二层楼出现这一鲜活现实,把楼居生活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使得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农民对楼居生活产生了全新感受。在15—45岁年龄段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支持楼居生活的最基本力量,只要条件许可,都会积极向楼房进军。
总而言之,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各地的居住习俗,随时代变化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居住程式大量消亡,趋同性极强的现代居住习俗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对民俗事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xc/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