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辛集市 >> 辛集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中国粮,稳产保供看开局华北平原开辟小

来源:辛集市 时间:2024/2/20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中国之声一线调研《中国粮,稳产保供看开局》,以年全国粮食产量排名前十的农业大省为样本,剖析当前形势下,如何继续发挥政策和作物优势,孕育农业新生机。今天播出:《华北平原开辟小麦节水高产新路径》。

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省,在北纬36度至42度之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年河北省粮食产量达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亿斤以上,位居全国第7。去年河北省多地遭遇秋汛,给小麦播种带来不小影响,全省万亩小麦播种推迟,如何确保丰收?而河北面临的是抗旱防涝都要做,与去年的一次汛期相反的,是河北省长期缺水的现实。由于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河北省形成了近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漏斗区,河北75%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要节水就要压减农业用水量。如何培育出节水、抗旱的优质小麦品种?成了河北省农业的重中之重。

小满时节,冀中平原的冬小麦进入最为关键的灌浆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高玉村成片的麦田里,一株株绿油油的优质强筋小麦正茁壮成长,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藁优麦”,意思是藁城优质小麦。种粮大户藁城区长丰家庭农场负责人邓景辉正在指挥两台植保无人机对小麦进行收割前的最后一次一喷综防作业,也就是一次喷药就能完成除草、防病、治虫、化控四项作业。小麦还有20多天就将迎来收获,看着地里的小麦长势喜人,邓景辉心里乐开了花。他说:“今年长势非常喜人,较去年比的话,今年经过特殊管理之后,明显改善了小麦的生长情况。现在是灌浆中后期,再打一遍杀菌杀虫,还有营养的药,明显提高它的颗粒灌浆,能明显改善颗粒容重,都有好的作用。今年应该是丰产。”

用无人机喷洒(央广网发石家庄台供图)

今年40出头的邓景辉,已经是“种粮老手”,他告诉记者,自家今年流转了亩土地,受去年严重秋汛影响,北方的冬小麦播种普遍延后了15天,播期的延后,让他的部分地块出现了发育群体偏小、苗情偏弱的情况,邓景辉心里很是上火。“很担心,茶饭不思,这么多年,天气造成这种后果,我们也是第一次碰到这个事儿,经验也很少,所以也怕种不上这个地,来年收入都付诸东流了。”邓景辉说。

像邓景辉一样担心的农民,还有很多,河北省农业厅数据显示,受去年秋汛影响,河北全省有万亩、也就是七成六的小麦播种推迟,冬前苗情较差,针对几十年不遇的特殊情况,河北组织粮食科技专员下田入户,指导农民紧盯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精准管理。邓景辉所在的藁城区,农业部门还专门制定了《年小麦促弱转壮百日攻坚活动方案》。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樊俊社介绍:“我们成立四个专业服务队,每个队由十名专家组成,十名专家深入到乡、村进行技术培训,做到每个村培训一名技术管理明白人,这样就形成上下贯通的技术体系。在4月中旬,我们增加喷施了一次叶面肥跟杀菌剂,起到促苗转壮的作用。在5月上旬,我们进行了第一次一喷综防,这次防治以消灭蚜虫为主,5月中下旬我们又组织了一次,以喷施叶面肥为主的一喷综防,这次主要是起到延长叶面的生理功能增加灌浆速度,提高粒重的作用。从整体情况来说,今年小麦已经搭起丰收架子,长势非常好,大体上群体在五十二三万,比去年增加2万多。”

有了技术人员的指导,邓景辉结合天气变化,紧抓增喷促叶面肥、杀虫剂,延长叶面生理功能,弱苗终于转壮。邓景辉说:“亩穗数够,穗的台阶都达到了,比去年要多一排,灌浆都很饱满,从现在看干叶的少,它保的叶保非常好,秸秆也非常有弹性,包括营养很好,没有营养不良的情况,丰产的基础是绝对有的。现在看不仅能睡个踏实觉,应该还会做个好梦。”

能让邓景辉睡上踏实觉的,不仅是产量有了保证,更重要的是他种的小麦是中国自己的“强筋麦”,不仅产量高,还能卖上更好的价钱。邓景辉说:“我们种的是藁城自己特色的‘藁优’优质小麦,这个小麦面粉厂高于(普通小麦)一毛钱给我们收购,这多斤产量,我们又多出多块钱,这样我们今年的其他利润,应该是在元(每亩地)左右的利润,相对于去年要多收益元(每亩)左右。”

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记者见到了邓景辉口中的小麦种,所长杨海川告诉记者,藁城区是中国国产强筋麦的发源地。强筋小麦,由于面粉蛋白含量高、面筋强度高、延伸性好,最适于生产面包、拉面、饺子等。

杨海川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外品种长期垄断我国优质强筋麦市场。藁城区农科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先后培育审定了强筋麦品种9个,填补了国内优质强筋麦科研育种空白。特别是“藁优”,已经是河北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强筋麦品种,藁优系列强筋小麦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这个品种产量稳定,抗逆性好,优质稳定性非常好,面粉企业现在都比较喜欢用,而‘藁优’是下一步要推广的,在品质上更突出,丰产性也非常好,而且适应性更广。所以咱们在强筋和高产结合育种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藁城的藁优小麦田(央广网发石家庄台供图)

中国的土地上种着我们自己的“强筋麦”,高产量,高效益,农民们感到自豪、提气。但同时,作为华北平原上的小麦主产区,数十年来,缺水也一直困扰着河北。一度只能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河北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多立方米,是中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因多年超采,河北形成近7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全国最大。如何在节水的前提下实现增产?是河北农业必须要过的一道坎。

在河北省辛集市新垒头镇的马兰农场,4多亩的麦田根粗苗壮、穗大粒饱,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已经71岁的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正在麦田里进行小麦节水高产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得来的一组组科研数据,郭进考对夺取今年的夏粮丰收信心十足。

郭进考说:“去年‘马兰1号’连续三块地达到了公斤,最高达到.9公斤,创造了河北省小麦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今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栽培技术,目前调查亩穗数在55万,穗粒数36粒,按千粒重50g计算,可以接近公斤产量,比一般的品种亩产可增加斤。”

“马兰1号”是郭进考48年扎根马兰农场,开展节水高产小麦研究的成果之一。在我国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省,由于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惊人的地下水“大漏斗”问题引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gr/8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