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辛集市 >> 辛集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ldquo束鹿八景rdquo的传

来源:辛集市 时间:2020-7-3
辛集资讯辛集最靠谱的信息资讯平台

辛集市(原束鹿县)横亘千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座享誉古今的商贸“通都”凝久厚重,诗画流芳!民间广为流传着很多人文、风情轶事,更令这座古城熠熠生辉!

今天,辛集新农村(新媒体)小编村哥儿,为大家整理出最详细的“束鹿八景”仅供微友茶余饭后之谈资。

一、三丘古洞:

▲齐志强三丘古洞

据考证,三丘古洞,是黄河的杰作。史料记载,公元前年,被大禹称为“大河”的黄河流经束鹿县,在沧州入海。直到公元前年,黄河才改道。后地面上的沙丘,经风化或水的冲刷而形成天然的洞穴。

清康熙束鹿县志“乡村”章节载:康熙十一年(年)时,一个叫周于德的七十五岁老人讲,年幼的时候曾见过三丘的基址,周围有五六亩,高十余丈,上面是平顶,一亩地大小。

明南京礼部尚书王宗彝明正德二年(年)告老还乡回到束鹿县,曾多次登临三丘。同时期文人还有“四望平原不见山,三丘雄镇北城关。洞中仙子人难遇,岩上藤萝手可攀。曲径晓晴松顶翠,幽林夕照鸟志闲。”的诗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文人雅士都喜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束鹿县地处平原,距离最近的山也有一百多里。这旧城北面的大土丘自然就成了文人郊游的好去处。从诗中的藤萝、曲径,可看出确实上山的小路很陡峭,还需要借助藤萝来攀爬。从幽林、夕照、松顶翠、鸟志闲,可见当时植被茂盛,环境清幽,确实是休闲躲静的好去处。

二、台寺晨钟:

▲台寺晨钟

束鹿县城(新城)南城门内,有一座宋代古刹。大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大殿后面有一座大悲阁,供有观音法象。到乾隆年间,古刹近乎荒废。知县李文耀到任后,先捐资修复了护城堤,然后修复了倾井村的光武庙。乾隆二十四年,滹沱河洪水围城,却又忽然南徙,汇入滏阳河。不但束鹿县城免遭水淹,原来的滨河土地也淤积为沃土良田。第二年小麦长势良好,还出现了“两歧九穗”的祥瑞。李县令认为,这些都非人力之所为,乃佛法普济,法力无边的结果。于是,在李县令倡导下,众乡绅踊跃参与,重建了一座慈云寺。

新修的慈云寺晨钟暮鼓,楼创东西。客舍僧寮,阶分左右。山门增耸峻,宝殿益巍峨。莲花座上,三尊妙相庄严;其后阁,则重装丈六金身,专供普门大士。在当时,这慈云寺的菩萨,其庄严雄博不亚于正定大佛寺。

三、城头秋月:

▲城头秋月

秋高气爽,玉盘高悬,文人骚客,聚集城头,吟咏酬唱,好有情致。县志载,明正德年间城高三丈,上宽一丈五,濠深宽各两丈。(一丈约合3.3米)

四、堤口夕阳:

▲堤口夕阳

在赵念,即赵堰堤上望夕阳,波光掠影,甚为壮观。明初洪武年间,滹沱河又一次侵入束鹿县北部。为阻止洪水南流淹村,在这个地方筑起了一道挡水的低坝,即“堰”,“堰”俗音“埝”。赵姓民众在此聚居,遂名赵堰,俗称赵埝。后改埝为“念”。

五、忠坟宿草:

▲忠坟宿草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也就是史称的“安史之乱”。史思明带兵两万,围攻饶阳郡。

叛军围城,无奈敌众我寡,饶阳郡太守卢全诚战死阵前,裨将张兴帅城中士卒百姓守城,奋战一年有余,城中粮尽,杀马而食。战马杀完了,就捉老鼠麻雀充饥。

史思明看久攻不克,亲自上阵。张兴披甲手持五十斤重的大陌刀迎战,力克数敌,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饶阳郡陷落。史思明命将张兴绑至马前,许给高官厚禄,要张兴投降。张兴愤然道:“昔严颜一巴郡将,尤不降张飞,吾大郡之将,安能委身逆虏?今兴得一死,愿一言为诫。”司思明问张兴有何要说,张兴历数安禄山本营州一牧羊奴,天子待如父子,擢升为三道节度使。指责安禄山不思报效,反而拥兵作乱,有违天德。张兴还警告史思明为虎作伥,被擒遭株的日子不远了。

史思明恼羞成怒,命人将张兴捆在木桩上,逼迫其被俘士卒用锯解的方法杀害张兴。张兴的士卒不肯,被史思明杀死,如是杀死数十名饶阳士卒。张兴啼血叫骂,要史思明军中悍卒来行刑。

史思明叛军中悍卒持锯锯解张兴头部,虽是血肉模糊,但锯不进骨头里面。张兴破口大骂:“蠢猪,何不夹板锯解?英雄死亦快哉!”史思明乃命用木板将张兴夹紧,锯才能锯入头骨。张兴致死骂声不绝,令叛军胆寒颤栗,认为张将军是天神下凡。

张兴殉难后,其尸身一半葬于任所饶阳郡,一半归葬家乡束鹿县城城南二里处。后来,张兴墓的封土上长满了菅草,与别处的菅草不同的是,张兴墓封土上的菅草草根是红色的,传说是张兴的忠血所化。张兴墓也就被当地人称为“红草坡”,也就是束鹿十景中的“忠坟宿草”。

六、丫河春涨:

▲丫河春涨

鸭河,也写作鸭儿河、丫儿河、丫河、鸦儿河。古代志书上说丫河在滹沱河与清漳河之间,是两支支流合而成河,形如“丫”字,故名丫河。明正德十三年(公元年),滹沱河因晋县城西紫城口淤积而改道分作两股,一股入宁晋泊,一股入束鹿县境,经丫河过深州界入滏阳河。后来,滹沱河南北横决,群川乱流,丫河源流断续,冬春干涸,成为季节河。

丫河比起多年为害束鹿县的滹沱河来,可谓利多害少,所以丫河春涨被誉为束鹿八景中的一景。从前人诗句中可以看到,一河春水浩荡东流,岸上远村近树,桃花带雨。河中燕掠鸥眠,孤浦摇风,渔舟横渡。当诗人清早来到河边,看到昨夜一场洗花雨过后,水面上落红无数,化作满河流水香。

七、滹沱冰合:

▲滹沱冰合

西汉末年,刘秀南逃到饶阳,又日夜兼程转到真定,王莽的军队追得正紧。时令正是三月,冰消雪化,滹沱河水中冰块浮游。军队就要到岸,没有渡船怎么办?十万火急。这时前锋王霸恐军心动乱,诡称河已结冰。等刘秀赶到,真的河水结了冰。军队踏冰而过,最后几骑人马还没有完全上岸,河冰又化解了。刘秀夸奖王霸:“安吾觽得济免者,卿之力也。”王霸谦逊地说:“此明公至德,神灵之佑,虽武王白鱼之应,无以加此。”其地点,有说在晋州,有说在饶阳,束鹿也把它做为自己的一大胜景。总之,只是传说而已。

八、倾井遗踪:

▲倾井遗踪

倾井村现属于辛集市田庄乡,是辛集城南一个大村。相传当年刘秀与王朗争夺地盘,行军到此,军士们口渴想喝水,但有井却没有提水的水桶。情急之下,刘秀命令军士们用手扳倒了井壁,井水流出,三军将士喝了个痛快。

查《乾隆束鹿县志建置志》,倾井村有汉世祖庙,明嘉靖五年建,后多次修复,但崇祯十四年,李自成起义军一部闯入束鹿县,一把火烧了这座庙,只剩下了残碑断碣。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李文耀主持重修。重修后的汉世祖庙,供奉有白马朱缨、英姿飒爽的光武皇帝刘秀,大殿之前的倾井上修建了亭子,建了碑林,将知府大人和社会名流的诗章镌刻在石碑上。

至清末民初,庙宇倾塌,石碑东倒西歪,那眼倾斜的神井也被流沙淤积仅剩井口。到大跃进年代,社员们砸断石碑修了水渠上的小桥,挖出井壁的青砖砌了生产队的猪圈,至此,“倾井遗踪”荡然无存。

配图:我市著名画家齐志强所作

素材:网络、县志、民间传闻

由辛集新农村(新媒体)手打如有错字敬请体谅,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zx.com/xjsgr/4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